郑和下西洋:利大还是弊大?这场旷世航海壮举究竟为大明带来了什么?
郑和下西洋:利大还是弊大?这场旷世航海壮举究竟为大明带来了什么?
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历史上一段举世闻名的航海壮举,它不仅展现了明朝初期的海上实力,也引发了关于其利弊的长期争论。这场历时数十年的海上远征,究竟为明朝带来了怎样的影响?本文将从多个维度深入分析这一历史事件,探讨其带来的经济收益与潜在风险。
大明实行海禁与朝贡双管齐下
在1368年建立大明的初期,朱元璋采取了海禁政策。作为一个出身贫寒的泥腿子,朱元璋深谙以武力征服四方的代价。他在年少时期参加了红巾军,视野开阔,见识过战乱对百姓生活的影响。他也从元朝灭亡的历史教训中,认识到过度依靠军事扩张会导致国库枯竭、民不聊生。
于是朱元璋选择以文化认同和经济往来来拉拢周边国家,这就是朝贡贸易。朝贡制度在大明极为重视,专门设有礼部下属的主客司,负责接待使团的路线、接待细节以及上贡物品的分类等事宜。朝贡国之间的座次也考虑精细,关系着国家在大明的地位。可见,朝贡制度是大明最重要的对外事务。
与此同时,大明还实施海禁政策,禁止民间与外国贸易。这些贸易只能由国家主导。朱元璋也可能考虑到,海外贸易的主导权如果落入民间商人之手,势必会产生强大而难控制的商业利益集团。这有损皇权,不利大明王朝的统治。而如果贸易由皇帝把控,利益就会直接流入皇室。所以海禁也成为巩固大明统治的重要措施。
此外,朱元璋出身农民,也希望大明更多发展农业,同时通过海禁防止金银外流。朱元璋本人勤俭节约,生活简朴,也希望百姓都能安居乐业。通过海禁和朝贡的双管齐下,大明通过朝贡牟取了丰厚的利润,而老百姓也未受海外贸易的负面影响。
郑和奉命展开壮丽远航
1402年,朱棣登基后沿袭了这些政策。朱棣性格与其父迥异,更加倚重武力,雄心勃勃。次年,他派遣心腹郑和率领船队远航西洋。郑和是云南贵族后裔,其父郑裕,本是元朝左丞相哈剌哈孙的麾下将领。后随元军入云南,在战乱中家破人亡,幼小的郑和落入捐纳。为明朝水师采买辎重,后被送至南京,通过抽签,入侍年幼的燕王朱棣。
在燕王府,郑和得到了良好的教育,他勤奋好学,熟读诸子百家,对兵法、地理等有深入造诣。还得到博学的儒者姚广学的指点。这为他日后远征做好了充分的思想和知识准备。朱棣也十分看重这位有学问的心腹太监,两人关系密切。
1403年,朱棣命郑和为正使,王景弘为副使,徐达为舟师。郑和船队之所以庞大壮观,是因为有大明禁军护驾。这是东海龙王庙提督汪景弘的福建水师大员。当这支船队抵达东南亚各国时,这些小国便纳入了大明的朝贡体系。
郑和运用了恩威并施的策略,既宣扬大明国威,又给予他国优厚回报。如1407年安南国发生内乱,老国王的子孙跑到大明求援,朱棣出兵安南,安抚内乱,使安南国成为附属国。这扩大了大明在东南亚的影响力。
在外交和军事上取得胜利之后,郑和带去的瓷器、丝绸等日用品也打开了这些国家的市场,取得了数倍于成本的利润。如青花瓷在大明只卖十几文,到东南亚能卖五百贯。而从这些地方运回的香料、胡椒等在大明也能倍卖。这些都是国家的收入,和民间无关,都进入了皇室的腰包。
七下西洋的巨额收益
在位22年的朱棣进行了许多大规模建设,如迁都北京、修建紫禁城、巡视长城等。这些举措需要巨额资金支撑。仅紫禁城一项,从永乐元年开工到底成,耗银两千五百余万,几乎相当于全国半年财政收入。如果仅依靠税赋,是完全不可能实现的。
好在通过郑和下西洋打开的贸易通道,为大明带来了丰厚的利润。据明史学家估计,郑和七次下西洋为大明带来了七十二万两黄金和一千两百七十六万两白银。
仅白银就抵得上修建紫禁城的成本。我们也许无法想象这样天文数字般的财富,但可以设想,正是借助这笔外来财富的撑腰,朱棣才能大手笔地建设,而百姓的生活也很富足。这是大明强盛发达的重要基础。
而朝贡船只回程时也会运载大量互市物品,其中获利颇丰。据郑和航海副使费信于永乐十五年奏报,单是当年秋冬二行的互市物,获利白银七万六千余两。
士大夫阶层反对 私自参与走私
1424年,朱棣驾崩后,明朝官员不再支持下西洋,认为它损害民力。起初郑和出使各国,回国后向朝廷作出详细汇报。这使得士大夫们意识到,通过远洋贸易可以获得巨大利润。
他们不想让这些收益只进皇帝一家的腰包,于是口头上反对朝廷出洋,实际上却私下参与走私贸易谋取暴利,这是极大的虚伪。其中以东南沿海的大家族最为典型。这些家族掌控军火船队,勾结海外商人,通过暗中贩卖丝绸、瓷器等物品牟取高利。
他们还收买官员开历。如兰阳王汪直就直接控制了福建沿海,搞起了自己的海外贸易。这批权贵并不具备郑和那样的航海和经商能力。他们多是地主阶层,思维保守,难以进行持续的海洋经营。
明朝正是在这批人的主导下,1433年郑和去世后不久便选择了放弃下西洋。数百年后的今天,我们不难看出,这是中国通向海洋之路上的一次巨大的机会。如果郑和开拓的贸易体系得以继承发展,或许中国早就成为海洋强国也说不定。
结语
综上所述,郑和下西洋获得的巨额利润,支撑了大明初期的鼎盛发展。而士大夫阶层的私心杜绝了这条致富之路的继承。我们今人应当从历史借鉴经验教训,不为私利,真心实意地推动国家海洋事业的发展,再创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