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藏彝走廊:横亘西南的民族走廊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藏彝走廊:横亘西南的民族走廊

引用
新京报网
1.
https://m.bjnews.com.cn/detail/172471380419673.html

藏彝走廊,这片横亘在中国西南部的神秘土地,以其独特的地理环境、丰富的民族文化而闻名于世。它不仅是藏缅语民族的发源地,更是众多古老文化的保存地。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片“腹地明珠”,探寻其背后的历史与文化密码。

高山深谷 地貌纷繁

藏彝走廊地区处于青藏高原与川西平原和云贵高原相连接的一个地理过渡带,也是从青藏高原的高原面,向次高原的云贵高原和低海拔的川西平原逐渐下降的一个地形阶梯。

出人意料的是,这个地形阶梯并非像一般台阶那样规则和逐次递减,而是被密集而众多的江河侵蚀、切割成一列列南北走向的高山深谷,使之成为一个与西部和北部的高原面以及南部和东部的低山与平原迥然有别、地形环境极为破碎且复杂多样的独特地理区域。

藏彝走廊内,最为壮观和奇绝的当属六江并列奔流的景观。从最西面的怒江到最东面的岷江之间直线距离不过1000余公里,在如此狭小的范围内,就有6条大江自北向南并列奔腾而过,这种景观即使在世界自然地理上也极为罕见。

尤其令人惊叹的是,怒江、澜沧江、金沙江三江在川、滇、藏三省区的交接地带几乎是比肩而流,怒江和澜沧江之间最近的直线距离不到19公里,澜沧江和金沙江之间最近的直线距离也仅有66公里,形成“三江并流”的地理奇观。

这6条大江自北向南的纵向切割,在江河谷地之间形成一组组南北走向的山系,形成了山川相间排列的“两山夹一川”、“两川夹一山”的典型高山峡谷地形。高山峡谷之间高差极大。如藏彝走廊的最高峰——贡嘎山,从山顶到大渡河支流河谷地带的泸定县,水平不过25公里,但两地海拔高度差距竟超过6000米。所以当地人说:“峡谷一线天,把人隔两边,对岸能说话,相逢需一天。”

同根同源:来自北方的古羌记忆

藏彝走廊是我国藏缅语民族分布的中心区域,现今我国境内有17个藏缅语民族,包括藏、彝、纳西、羌、景颇、哈尼、拉祜、傈僳、普米、独龙、怒、白、基诺、阿昌、珞巴、门巴、土家,除土家族分布于川、鄂、湘交界区外,其余16个民族在藏彝走廊地区均有分布。

藏缅语民族在境外的分布也主要集中在与藏彝走廊南端相邻近的缅甸、泰国、越南、孟加拉、老挝、印度、尼泊尔、不丹、锡金等国。

普遍认为,历史上河湟地区南下的古羌人是构成今天分布于藏彝走廊地区藏缅语民族的一个共同祖源,今分布于藏彝走廊地区中的藏缅语民族普遍拥有祖先来自北方的迁徙记忆,这些祖源记忆,保留在藏彝走廊各民族的史诗、传说、仪式当中。

北 藏 南 彝

时过境迁,藏语支与彝语支已成为今天藏彝走廊中分布地域最广、人口数量最多的两个语支民族,这也构成了“藏彝走廊”命名的由来。

这两个语支的民族在藏彝走廊的分布,与藏彝走廊地区特殊的地形地貌密切相关,藏彝走廊地区的山岭海拔高度自北向南逐渐降低,北部山岭的海拔高度约在5000〜4000米,南部降至3000〜2000米。同时,北部的山体较为完整,分水岭地区大多保留着较为宽广的高原面,成为辽阔的天然牧场,居民以畜牧业为主;南岭则岭谷栉比,河床深切,加之直流纵横,仅有零星的原始高原面残存,形成农牧交错带。

在此地理环境的作用和影响下,藏彝走廊中基本显现出“北藏南彝”的格局。以青藏高原向云贵高原交接与过度的地带为界,即大致从四川的汉源、石棉、九龙、木里到云南的丽江、迪庆一线,在界限以北以藏语支民族为主体,南部的区域更多集中了各彝语支民族。

“北藏”,不仅包括该区域分布地域极广、人口众多的操康方言的康巴藏族以及同甘青相接地区的操安多方言(当地称“草地话”)的藏族人群,同时也包括了众多的藏族人群支系,这些藏族支系分别有嘉绒、白马、扎巴、贵琼、木雅、尔苏、多须、里汝、史兴、纳木依等。他们至今仍保留自已独特的语言,俗称“地脚话”。除此之外,一些藏族支系人群还零星分布在藏彝走廊南部与彝族或彝语支民族相交接的地区,如尔苏、木雅、史兴、纳木依等。

“南彝”,这里的“彝”不仅指藏彝走廊中分布于大、小凉山地区的彝族,同时也指广泛分布于藏彝走廊南部地区的其他彝语支民族,他们包括以纳西族为主干的纳系民族(按照自称,包括了“纳”、“纳日”、“纳喜”、“纳罕”、“纳恒”、“纳木依”等支系)以及傈僳、普米、拉祜、哈尼、基诺等民族,这些民族在语言系属上均属彝语支。

当然,“北藏”、“南彝”只是藏彝走廊中主体和基本的民族格局。除这一基本民族格局外,在藏彝走廊区域还存在其他一些重要民族,如分布于藏彝走廊东部边缘岷江上游地区的羌族,在藏彝走廊的最南端滇西怒江-高黎贡山一带则分布着至今尚未确定其语支的怒族和独龙族等。

“五里不同音,十里不同俗”

藏彝走廊地区形成了众多的民族支系和极为复杂多样的民族文化现象。当地谚语说得好,“一条沟,一种话”、“五里不同音,十里不同俗”。在许多局部区域,各民族或各族群支系之间相互混居,文化上“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难以分辨。

以信仰而言,北部藏族及各支系分布地区虽以藏传佛教信仰为主,但内部却差异明显。如操康方言的康巴藏族地区基本以藏传佛教信仰为主体;在至今保留“地脚话”的诸藏族支系如白马、扎巴、贵琼、木雅等人群中,虽一定程度上存在藏传佛教的信仰或影响,但在其日常生活层面,苯教及其当地民间信仰体系却发挥着重要作用;即便在嘉绒藏族和局部的某些康巴藏族地区,藏传佛教虽有一定影响,但民间却仍以苯教信仰占主导。

打 开 原 始 文 化 宝 库

今天,我们在藏彝走廊中可以看到许多在其它地区已完全消失或极为罕见的古老而独特的社会形态、文化现象与文化遗存。如在川、滇交界的泸沽湖沿岸的摩梭人中和甘孜藏族自治州道孚、雅江两县相接的鲜水河流域的扎巴人中,迄今还保留着较为完整的母系社会形态。

从成都平原西行,无论是由西北进入岷江上游,还是向西进入大渡河上游,沿途的村寨、河谷两岸、关隘、山头,均可间或看到一座座耸立的碉楼,这就是《后汉书》中已见于记载的“邛笼”。特别是位于大渡河上游的丹巴县,因现今保留碉楼数量多且密集,被人们号为“千碉之国”。

在藏彝走廊南部的各彝语支民族中则不仅保留着异常丰富的民间宗教形态,同时也保留着与宗教相关的古老文化。比如,“东巴文”像形文字。从文字自然形态发展的角度看,东巴文比甲骨文还要原始,属于文字起源的早期形态。

从保留下来的卷帙浩繁的《东巴经》看,留存至今的东巴经书和文献多达1500余种,共2万多册,其中属东巴经典的约有一千多部,广涉天文地理、宗教哲学、神话传说、民俗民风,被称为古代纳西族的“大百科全书”。东巴古籍作为东巴文化的载体,早在2003年,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入“世界记忆名录”。

所以,古老原始文化的大量存留可以说是藏彝走廊地区一个异常突出的文化现象。这正如人类学家费孝通先生所言:“这条走廊正处于彝藏之间,沉淀着许多现在还活着的历史遗留,应当是历史与语言科学的一个宝贵园地。”

本文原文来自《文明》2011.08月刊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