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程颢《秋日偶成》赏析及备考集锦
北宋·程颢《秋日偶成》赏析及备考集锦
程颢是北宋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也是北宋理学的奠基者之一。他的诗歌往往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体现了理学思想。《秋日偶成》就是其中的代表作,通过描绘秋日的闲适生活,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人生和宇宙的深刻思考。
秋 日 偶 成
北宋·程颢
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
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
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
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
【词句注释】
1.从容:不慌不忙。
2.觉:醒。
3.静观:仔细观察。自得:安逸舒适的样子。
4.四时:指春、夏、秋、冬四季。佳兴:好兴致。
5.道:引申为规律、原理、准则。通:通达。
6.淫:放纵。
7.豪雄:英雄豪杰。
【白话译文】
日子闲散的时候,没有一样事情不自如从容,早晨醒来,东边的窗子早已被日头照得一片通红。
静观万物,都可以得到自然的乐趣,人们对一年四季中美妙风光的兴致都是一样的。
道理通着天地之间一切有形无形的事物,思想渗透在风云变幻之中。
只要能够富贵而不骄奢淫逸,贫贱而能保持快乐,这样的男子汉就是英雄豪杰了。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作者反对王安石变法后,被贬谪回到洛阳后所作的。作为一名道德修养已经达到很高境界的理学家,作者所思考的并不是个人的得失与荣辱。他的安闲来自于内心的强大以及对天道至理的准确把握。换言之,即安闲是果,得道是因。这首诗即是体现这一心态的作品。
程颢认为,做人的第一要务是要懂得万物一体的道理,然后,牢记这一点,并用心去做,这就足够了。日积月累,人就能真正感觉到自己与万物融为一体了。《秋日偶成》是这位大师自身对他哲学思想的领悟和实践的结果。
【作品赏析】
《秋日偶成》是北宋诗人程颢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是作者用诗歌的形式总结自己的治学心得,宣扬其理学思想的作品。诗的首联从日常起居入手,写贬官后闲适生活,其余三联均围绕说理展开,中间二联体现的是作者的自然观,尾联则是作者的人生观,这些都十分典型地体现了宋代理学知天命、乐大道的通达态度。
这首诗虽说是秋天偶然写成,细细分辨却可看出程颢的人生态度。就是心境悠闲,不慌不忙,丝毫不觉得任何压力。睡眠充分,精神充足,走出户外,放眼望去。以平静的心情去欣赏万物时,发现无一不具特色,各有其存在的道理,颇具自得的神情。春夏秋冬四时,也都有各自的美好风光与特殊胜景,这些都要靠人去品味。我们应该随着四季的变化而享受自然的乐趣。
首联说自己心境清闲,事事从容,睡醒之时,红日高照。此处的“闲”,是佛、道两家宣扬的“心气和平”、“收心忍性”,从心灵中清除七情六欲,是谓“无生”。这均是修身养性的结果,是清静无为的化境。按照二程理学修养的程序:“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这就是首句“闲”的内涵,只有如此,才能“无事不从容”,即事事从容。从容的表现就是第二句描绘的“睡觉东窗日已红”。一觉睡醒,红日高照,满窗红亮。一、二两句可看作因果关系。以下进一步申述事事从容的结果,宣讲理学哲理。
颔联说世间万事万物,虽然纷纭变幻,千奇百态,但只要静静地观察,就能穷极物理、格物致知。程颢说的“格物”当然不是今人所说的科学研究自然和人类社会。程颢说“一物之理即万物之理”,所谓“格物”就是“理与心,而人不能会之于一”,因此要去“私意”(存天理,去人欲),从内心大作文章。他们认为万物都有一个绝对不变的理。只有这样,春夏秋冬,四季佳景,才能和别人一样地同享共待。颈联进一步解释“自得”之境界。程颢所谓的“道”是同“形”一起来讲的,“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形而上”,即抽象概括,概括出的抽象原则叫“道”。“形而下”,指具体的事物,即“器”,而道与器的关系是道藏于器,即具体的器离不开抽象的道。道体之大,天地万物,风云变态,自然社会,无所不重,莫有不通。“思”就是思考,抽象、概括,亦即颔联所谓的“静观”。“思鹜八极,心游万仞”的结果,就可以抽象出道。这种“格物致知”的功夫,指导人立身处世的最高准则,就是尾联讲的“富贵不淫贫践乐”。按照二程的理学思想“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他们认为,天之生物有贵贱等级的区别,有大小,有长短,君子是大,小人是小,就是“天理”,因此程颢要求处富贵而不淫,安贫贱而自乐。男子汉若能修养到这一步,就是英雄豪杰,就是伟丈夫。
在生命的悲情与思考之下,诗人超越了一己的得失和现实的困境,从更高更远以及更主动的层次上去提升人生的意义。这首诗表现的是道,是静观,静观就是去欲,四时佳兴就是去欲之后获得的快感,道通天地,才能够有这种感觉,所以富贵不淫,身处贫贱也感觉到快乐。这就是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儒家观念,但是到了静观的境界,能够平静的看待世间一切,也就是真正的英雄了,这就是一种超越。
【作者简介】
程颢(1032-1085), 北宋哲学家、教育家、北宋理学的奠基者。字伯淳,学者称明道先生。洛阳(今属河南)人。神宗朝任太子中允监察御史里行。反对王安石新政。提出“天者理也”和“只心便是天,尽之便知性”的命题,认为“仁者浑然与物同体,义礼知信皆仁也”,识得此理,便须“以诚敬存之”(同上)。倡导“传心”说。承认“天地万物之理,无独必有对”。程颢学说在理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后来为朱熹所继承和发展,世称程朱学派。其亲撰及后人集其言论所编的著述书籍,收入《二程全书》。
【书法欣赏】
【备考知识梳理】
-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前句为因,后句为果。诗人心情闲静,红日已上东窗,还能安然入睡。
B.颔联写作者静观春夏秋冬万物的自得之态,与首联“无事不从容”相呼应。
C.颈联将“道”“形”“思”“态”同论,进一步解释了颔联中的“自得”之境。
D.这首哲理诗多角度表现了诗人对社会、人生的洞察,别开生面,颇有理趣。
2.诗人是如何达到“从容自得”境界的?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
这首诗在情调上与中国古典诗词一般写秋日的诗作有 什么不同?请结合诗歌的内容具体说明。
这首诗蕴含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当代哲学大家冯友兰先生最喜欢这首诗。请结合诗句内容,指出这首诗体 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哪些基本精神。
【参考答案】
1.A(觉:读音同“决”,“睡觉”意思是睡醒。)
2.①修身养性,保持生活的闲适平和,睡眠充分,享受四季轮回的自然之乐。(主要结合首联、颔联翻译分析)②穷极物理,静观体察天地之道。(主要结合颈联翻译分析)③处富贵而不淫,安贫贱而自乐,超越世俗。(主要结合尾联翻译分析)
一般的秋日诗比较消沉,惆怅。本诗则显得从容不迫、闲适自在。顺天适命,宠辱不惊。
本题答案多元,其中有道家的思想,有儒家的思想,也可说是儒道合一。顺天适命,宠辱不惊;心怀坦荡,天人合一的境界;化用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可谓大丈夫,标榜了主体人格超越于物质享受和权力欲望的高扬和升华。
如能结合冯友兰《人生的境界》一文作答,答得好的可得满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