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专家科普:孩子口吃不能等,及时干预才能勇敢表达!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专家科普:孩子口吃不能等,及时干预才能勇敢表达!

引用
读特深圳门户
1.
https://www.dutenews.com/n/article/8460465

在电影《刺猬》中,角色周正因口吃而饱受困扰,不仅遭受同学的嘲讽和霸凌,还因此产生了严重的自卑心理,成绩也每况愈下。这样的情况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少见。那么,什么是口吃?它是否需要干预?家长又该如何帮助孩子?本文将为您详细解答。

什么是口吃?

口吃是一种常见的言语障碍,主要表现在说话过程中口吃者知道自己希望说什么,但却因为不随意的音节重复、停顿、延长以致在表达时出现困难,如“我我我我……我要这个;我……喜欢这个;我不不不……不要......了”。可能伴有挤眼、眨眼,挥手、跺脚、嘴巴抽动,全身紧张等行为,以试图消除言语的不流畅。

口吃发病年龄一般在2-5岁,通常男性比女性受影响更大;约5%的儿童会受到影响,大多可自发缓解,但约1%会持续到成年。

部分口吃儿童在3岁时就开始表现出行为、情感和社会发展方面的障碍,比如在面对交流时可能出现紧张和消极的情绪,自卑、焦虑甚至回避社交,影响学习及生活,在年龄较大的口吃儿童群体中会表现得更加明显。

目前口吃的潜在发病机制一般认为是以下3个方面:

  • 脑部结构异常致中枢神经功能障碍;
  • 心理学机制,如消极情绪是口吃的催化剂;
  • 口吃儿童往往言语感知速度较同龄儿慢。

口吃需要干预吗?

需要!

家长经常会听“过来人”说:“口吃不用治,长大就好了”,因此常常倾向于“再等等看”。直到上学后孩子仍不见好转才想着去医院,就这样错过了最佳治疗时间。

早期干预对口吃儿童的言语治疗至关重要!

大多数口吃都发生在儿童早期(6岁之前),此期间是预防持续性慢性口吃的最佳治疗阶段。

口吃持续的时间越长,自然恢复的可能性就越小。早期治疗可有效地减少或消除口吃,不仅可以防止终生说话困难,还可以防止潜在心理健康问题,从而改善患儿的生活质量。

家长的态度会影响孩子的口吃程度

在电影中,周正的口吃从没被父母接纳过,爸爸对他实行的是打压式教育,觉得他结巴是故意不好好讲话;妈妈甚至怀疑周正“是不是中邪了”,请来神婆为他驱邪。

图源:电影《刺猬》

其实父母在儿童口吃干预中扮演着关键的角色,父母首先需自我调节,情绪积极,对患儿要有信心、耐心,减少消极情绪及暴躁。家庭氛围和谐能避免过多冲突,不会让孩子长期处于恐惧、焦虑、紧张情绪中。

同时,家长也需要学习一些交流技巧。父母可以适当降低语速和语言水平来适应患儿的水平,轮流参与谈话,在每天一对一的谈话中少问多说。塑造流畅的说话技巧,温和地启动话题,创造轻松的互动环境,多给患儿回应的时间,避免打断等。

我们也可以在游戏过程中用食物或奖品来强化其流利的话语。父母可用流利的表达方式重复患儿说的话,但注意不要让患儿高度意识到口吃的严重性。

口吃治疗,不仅需要语言治疗师的帮助,也离不开家长的积极配合。

如果孩子出现以下情况,就需尽早寻求专业医师的帮助:

  • 有口吃家族史;
  • 口吃时间超过6个月;
  • 发病年龄较大(3岁半以后);
  • 孩子口吃的频率增加;
  • 伴有情绪、心理问题;
  • 伴随言语/语言、运动等发育障碍;
  • 伴有挤眼、眨眼,挥手、跺脚、嘴巴抽动,全身紧张等行为;
  • 照顾者的反应是消极的或恐惧的。

愿我们再也不会被万事万物卡住,愿我们都能撞碎偏见,勇敢做自己。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