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这首词一出即顶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人间再无写秋寄隐!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这首词一出即顶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人间再无写秋寄隐!

引用
1
来源
1.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5/0306/05/61782852_1148263496.shtml

王维的《山居秋暝》是唐代山水诗的巅峰之作,被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首诗不仅展现了王维卓越的艺术才华,更体现了他独特的禅宗思想和隐逸情怀。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首诗,感受其中的意境之美。

自然界的雨、月、松、泉、石,皆是禅机。
王维笔下的秋暝,不染尘埃,独得一份空灵。
诗中未见一字言禅,却处处透出禅意;
未提半句说隐,却字字皆是隐逸之心。

秋,在世人眼中多是萧瑟的,凄凉的,
而王维的秋暝,却是洗净铅华的澄澈。
空山新雨,明月松间,清泉石上,
竹喧浣女,莲动渔舟——
这五组意象,如五色水墨,
晕染出一幅超脱尘俗的山居画卷。
于是,便有了:
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
孟浩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恬淡;
李白“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的孤高;
柳宗元“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寂寥。
但这些诗中,或寄托归隐之志,或暗藏孤愤之情,
唯王维《山居秋暝》独得一份物我两忘的禅境。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一、盛唐风华,山水禅心

公元8世纪中叶,盛唐气象恢弘,诗坛群星璀璨。
王维早年仕途顺遂,中年经历安史之乱后,
半官半隐于蓝田辋川别业,潜心佛理,寄情山水。
本诗作于辋川隐居期间。
一场秋雨初霁,山色空濛,诗人独步林间,
见明月穿松、清泉流石,闻浣女笑语、渔舟破莲,
遂提笔写下这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千古绝唱。

二、以画入诗,动静相生

全诗四联,句句如画,却又超越画境。
首联“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以“空”字定调,山因雨洗而空,心因境净而明。
“新雨”与“晚秋”对举,时空交织,
瞬间将读者带入雨后山林的清冷与温润。
颔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一静一动,一光一声。
月光为松林镀银,泉水在石上奏琴,
视觉与听觉交融,寂寥中生出灵动。
颈联“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以“喧”与“动”破静,却更衬山居之幽。
浣女笑语藏于竹影,渔舟轻摇隐于莲丛,
人迹似有还无,恰合禅家“不著一字”之妙。
尾联“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以春芳凋零反衬秋暝永恒,
抛却尘世繁华,独守心中净土。
一个“自”字,道尽诗人与山水冥合的逍遥。

三、禅境空灵,物我两忘

王维诗境之绝,在于“无我”之境。
诗中无人称主语,诗人似隐于万象之后,
雨自落,月自明,泉自流,人自归,
万物各得其所,无欲无求。
较之李白“仰天大笑出门去”的张扬,
杜甫“万里悲秋常作客”的沉郁,
王维此诗如清风拂面,不激不厉。
诗中无一句说理,却暗合禅宗“平常心是道”;
无一字言空,而“空山”之空已浸透纸背。

四、五色交辉,音画天成

王维精通音律、绘画,此诗堪称“声画双绝”。
“明月”皎白,“清泉”澄碧,“竹”翠“莲”红,
色彩明丽而不艳俗,如青绿山水画卷。
“照”“流”“喧”“动”四字,
化静为动,以声衬静,
山居之趣跃然眼前。
更妙在虚实相生——
“空山”实为心空,“新雨”暗喻涤尘;
“浣女”“渔舟”本是俗世烟火,
却因融于山色,反成超然点缀。
后世苏轼评:“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
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此诗正是“诗画合一”的巅峰之作。

五、隐逸之宗,千古同契

王维的隐逸,不同于陶渊明的决绝,
亦异于孟浩然的求仕不得。
他身在官场,心寄林泉,
以禅心观照万物,将红尘喧嚣化为诗中静趣。
《山居秋暝》之后,
韦应物“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得其空寂,
柳宗元“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承其超然,
然终无人能及王维“空山”中那一抹物我两忘的禅意。
王国维《人间词话》言:“无我之境,人惟于静中得之。”
王维此诗,正是“无我之境”的至高诠释。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