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书:正版质量“盗版化”
童书:正版质量“盗版化”
童书市场成为盗版书商的主要目标,占据2024年整体图书零售市场码洋比重的28.16%。盗版童书存在的问题包括排版错误、味道大、糊、少字/多字/错字以及插图颜色饱和度怪异或缺乏细节。由于盗版书的低价,部分家长可能忽略其潜在的健康风险,如纸张、油墨、胶水的不合格使用。家长在购买童书时应选择官方渠道、学习鉴别盗版技巧并转变观念,认可书籍价值。
出版社现在靠做哪些书最赚钱呢?
一个是教辅书,另一个则是童书。
根据北京开卷发布的2024年整体图书零售市场数据显示,从2024年各类图书的码洋构成来看,少儿类是码洋比重最大的类别,为28.16%。其次是教辅类,码洋比重为25.33%。
在细分领域,少儿科普百科、绘本市场规模逐年扩大。
图书市场,童书这块蛋糕最大,那想进来分蛋糕的人也自然最多。
只是其中有一部分人用的方式是——盗版。
何为盗版书,一般有以下几种方式:
印刷单位私自加印,卖给图书零售商;
将原版图书重新录入、排版、印刷;
扫描原版,直接进行印刷;
把电子版用文字识别软件“读”出文字,重新排版进行印刷。
中国青年报曾就1144名家长展开的一项调查数据显示,47.6%的受访家长都买到过盗版儿童图书,还有22.0%的受访家长表示不清楚,“难分辨”。
如果我们把“难分辨”的原因关联到盗版水平越来越高这一因素,那么就有接近七成的家长可能买到过盗版童书。
部分家长或许觉得,盗版书也无妨,毕竟价格便宜,尤其是绘本,正版一本价格四五十元甚至更高,孩子10分钟就翻完了,“投产比”太低。
就这一点,鱼Sir不做评价,毕竟余华老师发过话了:
但家长们忽略了一点,即盗版书的低价是拿什么换的,或者说,看盗版书,孩子会失去什么。
今天这篇文不是奔着抵制(当然也不支持)盗版书去的,而是希望家长在知道尽可能多信息的情况下,再评估书怎么买才是真的最合算。
01
盗版童书“有毒”
就鱼Sir自己的购书经验,不小心买到的盗版书存在的问题包括,排版是歪的,味道大,糊,少字/多字/错字,插图颜色饱和度怪异或缺乏细节等。
真缺钱,这些毛病仿佛也能忍一忍,比没有强。
但很多家长不知道的是,盗版书还可能危害孩子健康。
2022年,浙江一位家长,在某电商平台搜索排名靠前的店铺下了一单《淘气包马小跳》,拿回家拆封后发现,这书不仅纸张粗糙、印刷模糊,还有股刺鼻的味道,孩子看书久了会头晕。
家长举报后牵出一起制假售假案。
被警方查处时,制假售假团伙手头还有10万余本盗版童书,除了《淘气包马小跳》,还包括《大中华寻宝记》《装在口袋里的爸爸》等当下畅销童书,非法经营数额达1000万余元。
书有股刺鼻味道,孩子看久了会头晕可能和选用的纸张、油墨、胶水有关系。
最近鱼圈在推进《自驱娃养成手册》的出版,其中有一个专门的环节就需要讨论这些问题,比如选什么纸张、什么颜色、几色印刷、开本……
不同的用纸、装订方案等对应不同的成本。
最终选用哪个方案需要综合评估书籍内容呈现效果、读者阅读体验、国家标准等多个维度,总之,都需要遵照统一流程进行。
至于童书,标准就更严苛了,其中,安全和环保性是底线标准。
原因在于,
第一,儿童,特别是年龄小的,在看书的时候可能会有撕书、咬书等习惯;
第二,很多儿童阅读品有大量的彩图,使用油墨的量比普通以文字为主的书籍多很多。
但很多盗版书商为了降低成本,会采用不合格的纸张、油墨和胶水等,造成图书重金属等超标。
一些书有刺鼻的气味,第一个可能来自油墨中超标的苯。
苯、甲苯是一种具有强烈气味的液体,毒性极强,短期吸入就会让人头晕恶心。长期接触可能损害骨髓,造成白细胞、血小板减少及再生障碍性贫血等。
第二个是装订用的快干剂未挥发完。
第三个是劣质纸张或粘合剂中可能含有的甲醛、铅等。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的检测报告显示,部分盗版书比同类正版书的铅含量高出了100倍,且普遍存在正版书中没有的“六价铬”。
而高浓度铅接触会损伤大脑和中枢神经系统,“六价铬”的危害如下图👇:
除了这些显性的危害,盗版书存在的方方面面的错误信息,可能会给孩子带去错误的示范。
书籍出版人通常是一群经过专门训练,对文字有一定敬畏的人,且出版流程有“三审三校”环节,因此,书籍给予的信息相对短视频、自媒体等载体更严谨准确。
如果连书籍都错误百出,孩子今后会怎么看待“书”,或者说,还会愿意看书吗?
02
这些情况下容易买到盗版童书
如果我们综合评估后,认同还是正版书的价值或意义更长远,那么就可以进一步了解哪些情况下更容易买到盗版童书。
第一,畅销童书。
家长如果买的是畅销童书,要多个心眼。
因为畅销书盘子大,盗版书商分到的羹多。
比如《米小圈》《大中华寻宝记》《如果历史是一群喵》等流行漫画,还有一些家喻户晓的经典绘本等。
第二,16开本平装绘本。
绘本被戏称为最不规矩的图书,因为它的开本可大可小,且通常以精装为主,尤其是经典绘本。
但盗版绘本,习惯通通按16开大小、平装制作,因为这样最节省成本。
第三,公版书。
公版书即公共版权书籍。
比如《小王子》《比得兔》《伊索寓言》《格林童话》等。
由于“公版书”不需要签订版权合同,可省去大量成本,因此成为许多出版社的盈利工具。
导致的结果是,公版书版本繁多,质量参差,这使得盗版书更不容易被识别。
第四,科普类童书和绘本。
从本文开篇的数据里可以看到,在所有童书种类中,科普书籍和绘本卖得最多。
另外这两种类型的童书价格相对更高,比如DK系列,经典绘本系列,因此,盗版书可操作空间不小。
第五,超低价童书。
一般而言,一本书,前期的版税、设计和印制成本会占到定价的25%左右,后期的仓储、物流和管理占到10%,所以书的折扣一旦低于定价的3.5折,家长就要警惕了。
比如上文提到的盗版团伙卖书方式:一本标价20元左右的书,进货价格2.7元,按4本29.8元左右或一套29本150元的价格捆绑销售。
书这个产品 ,一分价钱一分品质。
第六,购买渠道。
数据显示,目前童书零售市场线上销售占比已经达到了80%以上,且从之前的京东、当当、淘宝等电商平台,转去了抖音、快手、小红书等新型社交媒体上。
根据调查,最容易买到盗版书的渠道,是那些非官方的第三方小店。
有一位家长在提到“某团团”平台上的盗版童书时说:
“很多妈妈不知道买啥,会跟着团长买,团长发什么就买什么……可怕的是,团长传达的观念是绘本贵,不需要本本都是正品,是易耗品不是珍藏品……”
在盗版销售中,意见领袖不仅获利,还会向家长们传递错误的童书观念。
所以,不是所有的“为你好”都是真的“为你好”,尤其是买书。
03
买到正版童书技巧
如何尽可能买到正版书 ?
这其实是个挺专业的活,让家长去做这个事情,确实有些为难,但没办法,我们不学习,就会被现实教育。
第一,尽量在官方渠道购买书籍。
比如新华、文轩、博库旗舰书店等,尤其是出版社或童书品牌自营店。
各位家长也可以认准以下这些口碑不错的童书出版品牌:
信谊童书、启发童书馆、蒲公英童书馆、爱心树、蒲蒲兰、小猛犸、100层童书馆、心喜阅、乐乐趣、耕林童书馆、浪花朵朵、魔法象、奇想国、天略。
这一条能规避掉大部分盗版童书。
第二,学习鉴别盗版童书技能。
通过美感、手感、气味等方式鉴别。
其实只要我们体验过足够多的正版书,再以假乱真的盗版书也无所遁形。
第三,也是最关键的,转变观念,认可书籍价值,舍得为知识付费。
之所以容易买到盗版书,或者说盗版之所以有市场,是因为部分读者觉得知识是廉价的。
20块钱买一杯咖啡或者奶茶不觉得不贵,但买一本书,就需要斟酌一下了。
整个图书市场也在用“低价”不断强化这种观念。
现在,几乎没人会按着书的定价买入一本书,都默认打骨折。
很多电商平台通常把书籍作为引流产品,所以价格一压再压。
尤其是到每年的6·18、双11、4·23世界阅读、6·1日等节点,书的折扣力度更是空前,通常是折扣再叠加优惠券或者满减。
今年6·18期间,“56家出版社抵制‘京东618’”事件闹得沸沸扬扬,实则是对这种大众观念的一次反击。
事件起因是,书的售价低于三折,几乎击穿书籍制作成本线。
以前,出版社还想着薄利多销,让点利也无大碍,但现在是“卖一本亏一本”,所以“不干了”。
我们暂且不对这个事件做分析和评价,只思考一个朴素的问题:
作为读者的我们真的可以完全置身事外?或可以从中占到便宜?
未必。
中国出版协会在一次童书内容质量调查中发现,选取的5000多种童书里,最后只有不到10%入选。
童书品质普遍欠佳,尤其是低价折扣书。
因为成本问题,出版企业将版面文字编好之后,会把绘图交给外包公司。外包公司又转承包,交给一些线上的画手。这些画手并不去理解书中的文字内容,大多选择电脑画图应付了事,导致时常出现图不对文的乱象。
盗版童书已经防不胜防了,如果连正版童书的质量也在“盗版化”,那意味着,最终没有谁是真正的赢家。
本文原文来自腾讯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