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城山交城水,不在交城在古交
交城山交城水,不在交城在古交
“交城的山(来),交城的水,不交(那个)交城交文水。”一曲交城民歌,既唱出了交城的现实尴尬,也隐含了对交城沧桑历史的些许无奈。
还你一个本来的交城
交城县隶属吕梁市,位于山西省中部,吕梁山东麓,晋中盆地西缘,呈西北东南走向,南面大部分边界与文水县接壤,北面大部分边界与太原的古交市接壤,是吕梁的东大门。全县总面积1822.11平方公里,其中山区占92.8%,平川占7.2%,县城位于县域东南角的天宁镇,城区规模5.62平方公里。全县辖6镇4乡140个行政村(6个居委会),总人口21.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6.1万人,城镇人口5.5万人。
交城是一个有着悠久人文历史和光荣革命传统的地方,号称“舅犯故里,交邑之地。”
舅犯即春秋名臣狐偃。狐偃生于约公元前715年,卒于公元前629年,姬姓,狐氏,字子犯,大戎(今山西交城)人,因是晋文公重耳的舅舅,故称舅犯。狐偃家族世代居住狐氏中山(今太原古交市),他陪伴重耳在狐氏中山避难十二年,周游列国九年,以“信义立国、师直为壮”的雄才伟略佐晋文公成就一代霸业,成为晋国重臣,也为古交城历史增添了一抹人文光辉。
交邑之地就是重要交通枢纽的意思。抗战时期,交城作为晋绥边区战略要塞和前沿阵地,有着极为重要的枢纽和门户作用,晋绥第八分区曾长期战斗在交城山区,司令部和重要机关就驻扎在古交。
看到这里,也许有人会问,你不是说交城吗?怎么扯起古交来啦?别急,往下看。
史料记载,隋开皇十六年(596年)置“交城县”,这是交城作为县制第一次出现在史料中,但县址所在地却不是如今的交城天宁镇,而是在太原城西古交市的首府所在地——古交镇。当时的交城县管辖范围包括现在古交市的大部和交城县的全境。
据清《山西志辑要》记载:交城“《旧志》以东北汾、孔二河交流,故名,隶太原郡”。就是说,交城的名字是因汾河、孔河二水交汇而得名的。又载:“(交城)县北九十里孔河之下,即今马兰村”。由此可知孔河就是今古交市的屯兰河。至今屯兰河上游,从鸿雁沟至关头村的这段支流仍称为孔河沟。屯兰河在古交镇与汾河相交,所以,古交镇就是最初交城的县址所在地。
“古交”就是“古交城”的简称
早在大禹治水之前,当太原还处在晋阳湖底的时候,古交就是人们从陕西东渡黄河到晋阳湖的必经之路。自从大禹“打开灵石口,空出晋阳湖”以后,古交又成为从陕西东渡黄河途经临县、方山、娄烦、古交到达大卤(太原)的重要城邑。当年,晋公子重耳为避“骊姬之乱”,逃到狐氏中山(今古交)避难十二年,走的就是这条路线。
据《太原市志》记载:“太原地区,至晋平公十七年(前541年)始由荀吴率兵略取,入于晋国版图。”从此打开了晋国越过霍山,经由汾阳到达大卤的道路。因这条道路是沿汾河流域的晋中平原北上,所以周人北上,再也不必由陕西东渡黄河经吕梁山上的古交到达大卤。这样,这条道路上的城邑就慢慢的被边缘化了。
到了武则天的武周天授二年(691年),因当时的官道移至汾阳文水一线,因此交城以靠近驿道为由,把县城迁至该县最南端靠近文水县的却波村(今天宁镇),从此交城县失去了汾、孔二河交汇的人文、地理汇聚点,变得有点名不副实了。
武则天死后,唐玄宗李隆基又在交城县北境的古交地区设置卢川县,具城设在古交的炉峪口。唐开元二年(714年)又撤卢川县,古交复并入交城县。
关于“古交”之名的来历,据清《山西志辑要》记载:“(古交)因古交城得名。”自交城县城迁至南境的却波村后,交城就有了“交城”和“古交城”之分,却波村自然被称为交城,而北境的旧县城则被称为“古交城”,久而久之,人们为了顺口便将“古交城”的“城”字省掉,就只剩下“古交”二字了,所以交城县的北境就称之为古交。
交城山交城水,不交交城交文水
自唐开元二年,古交复并入交城县后,一千二百多年间,交城县的辖区格局一直没有大的变动,作为北境重镇的古交始终属于交城县的一部分。
1958年,因古交地区盛产煤炭和铁矿石,为推动省会太原的工业化发展,山西省将古交地区从交城县剥离出来,划归太原市,成立了古交工矿区,工业化的熊熊烈火,使被历史边缘化了一千多年的古交又焕发了往日的活力。而把县城置于县域最南端的交城县,虽然仍叫交城,但失去了古交,实际上已成了无“交”之城。
清《山西志辑要》记载:“交城山,(交城)县北百里,交城故县治此,今古交村。”可见,这“交城山”是指古交的山。而交城县又以汾、孔二水交汇得名,汾河、孔河(屯兰河)又都在古交市境内,所以,“交城水”也在古交。失去古交的交城,也就和“交城山交城水”绝缘了。
如今的交城县域内92.8%是山地,只有县城所在的东南角一隅是平川,与文水县交界的南部山脉蜿蜒近百里,到文水县开栅镇戛然而止,唯一的一条文峪河也在向东流过交城县西社镇后,一路向南进入文水地界,经开栅镇汇入汾河,成就了“交城山交城水,不交交城交文水”的奇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