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领域主题的阅读教学活动设计
跨领域主题的阅读教学活动设计
在英语阅读教学中,如何设计有趣且有效的教学活动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本文将介绍一种更为详细且实用的阅读理解教学理论框架,并通过具体案例展示这些策略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
文/劉楚筠
璞真英語負責人
公立國中小雙語課程共備講師
关于阅读教学的理论,相信老师们一定都知道不少。Before Reading、During Reading、After Reading 可以做的活动,通常会包括「教单字句型」、「预测文章的走向」,接着「翻译讲解文意」、「请学生复述以确认理解」,最后是「发下学习单测验单字句型或文意理解」等。有的老师可能会再延伸出一些较活泼的手作或读者剧场类的活动,为单调的阅读练习增添一点乐趣。
以上活动在某种程度上都是有其必要性的,但因为区分相对粗略,所以较容易陷入活动单调化的困境。老师们或许也听过另一个阅读理解教学理论架构,我认为是比较好详细且实用的!首先要跟大家说明的是,以下这八种活动类别并没有一定的进行顺序,老师们可以视课堂时间与文章属性从中挑选几个适合的来运用。本期会讯就跟大家分享一些我根据此理论架构,实际操作过的教学活动。
- Retell and Summarize 重述与摘要
- Question 提问 (读前、读中、读后)
- Identify 辨明(主旨、作者用意、细节)
- Infer 推论
- Predict 预测
- Visualize 视觉化
- Connect 連結
- Evaluate 给予评论
你想问达文西什么问题?
Question Visualize Connect
有一次上课阅读的是一篇介绍达文西生平的短文,由于考虑到学生的词汇量,教材里的短文写得比较精简,所以也相对无趣,仅交代一些事实,不容易让学生对达文西有感觉。因此我在课前便派下一张学习单,作为回家作业,学习单上有四个问题:
- Write or saythreethings about him. (如果学生不想写字,可以上课时直接说)
- Pastetwopictures of his works. (贴在学习单空白处)
- Onequestion you would like to ask about him.
- Onequestion you would like to ask him.
▲ 手绘或上网找作品图片都可以。
这是改编自 CLIL 教学法里的 “3 facts, 2 questions, 1 opinion” 的活动。CLIL 教学法提供的活动主要是针对跨领域的主题,因此刚好适合这篇比较侧重人物历史介绍性质的文章。因为此时学生还没读到文章,所以我便省略了 1 opinion 这个部分,但同时运用上述阅读教学策略里的 “Visualize” (请学生去找图片或自己画)及 “Connect” (请学生想个问题问达文西),瞬间就让 Before Reading 的准备活泼起来了!
给提示说故事
Retell and Summarize
如果是阅读故事体裁的文章,老师们通常会在教学完毕后,让学生重述故事,而这时可能会遇到孩子支支吾吾、说不出来,其他枯等的同学则渐渐失去耐心、躁动起来,最后老师只好点总是踊跃举手的那一、两位同学来完成 retell 的任务;真正需要练习的同学却没机会练到,学习成效自然无法提升。
我的变通做法是先把故事大致分成几个部分,每部分仅仅用一两句话作为代表。句子可以用「叙述句」,也可以用故事里的「人物对话」。如果孩子的阅读能力较弱,就直接用「重点词语」即可。把这些句子或词语打印出来成为小小的句型条,接着让学生两两一组 (如果有学生想要挑战自己一人完成,或是有三人希望在同一组的,只要不影响秩序都可以)。至于是要每组都拿到同样的 4~6 个句子,还是按照难易度给不同组别不同的句子,就由老师决定。例如 A、B、C 三组拿到的句子都不同:
- A 组: Ben and Tom walked into the forest happily.
- B 组: “Tom, I’m so happy to see you today.”
- C 组:walk into the forest
这样一来,孩子分组上来讲述时,故事就会有些变化,其他同学也会较专注聆听。学生在将句子排序的过程中,老师可以巡堂,看看孩子是不是真的懂了,并给予必要的协助。排序完毕后可以分组发表。这时,手上的句型条就成了他们的「大抄」,他们可以自行再添加单词跟句子。
如果有同伴一起上台,孩子会觉得开心,手上有提示句,也会让他们比较有安全感。如果时间不够,老师可以抽几组上台讲述就好。如果连做句型条的时间都没有,或孩子的程度较好,老师也可直接把几个关键宇书写在白板上,一方面可作为学生 retell 时的提示卡,另一方面把重点单词或概念留在白板上,也能让所有学生都更有印象!
假设你是作者
Identify Infer Predict
阅读教学进展到一定程度时,我就希望培养孩子「辨明」 (Identify) 作者用意与进一步「推论」 (Infer) 的能力。 “Hot Seat” 是一个可以用來达成这个目标的活动。这个活动有点像小记者访谈,被访谈的对象要根据文章中人物的脉络回答问题,而其他同学则当小记者,要拟定问题、并对坐在 “Hot Seat” 上的人提問
这个练习同时可以训练孩子问出好问题,以及练习说「问句」!很多学生都习惯回答老师的問題,结果自己不太会讲问句,尤其是 “When” 跟 “Where” ,孩子如果发音不清楚,很容易让听者有所混淆。至于坐在 “Hot Seat” 上的同學,可以扮演文章中的主角、配角、或甚至是作者,老师可視文章内容决定。
例如以《 三隻小豬與大野狼 》 的故事為例,已經有好多繪本都很關心「大野狼」的心聲,但是,有沒有人好奇「作者」的創作初衷呢 (Identify) ?「豬大哥」的想法 (Infer) 又是什麼呢?這些「舊瓶裝新酒」的嶄新角度,應該都會是有趣的訪談問題!
而「预测」 (Predict) 或「给予评论」 (Evaluate) 通常会跟写作连在一起,这是让孩子在有逻辑的前提下,发挥创意与表达洞见的绝佳延伸活动,关于「写作教学活动」的原则,可参考前几期的文章,在此不再赘述。
找碴大王
Identify
除了辨明作者用意外,「辨明」 (Identify) 还可以用在「指认小细节」上。我发现年纪比较小的小孩,可能是因为观察力好的关系,他们对于「指认小细节」非常有兴趣!例如:圈出所有 -ed 结尾的字(帮助他们初步建立过去式的概念),或找出所有名词写在白板上(熟悉詞性、也顺便练拼字)等活動,他們都會表現出一種「我被賦予重要任務」的積極態度!
所以,运用他们「善於观察小细节」的强项,让学生在动态活动之余,也有机会静下来辨別句子里的「错误」(例如:可数与不可数名词的错误,或是标点符号的错误等等),也会是很适宜的阅读教学活动。
学生出题当老师
Question
年级比较高的学生则非常喜欢这个 After Reading 的活动。我通常会让学生自由选择要出「是非题」或「选择题」。之所以不选「问答题」,是因为不容易出得好,且容易太过发散、偏离文本,而「是非题」和「选择题」则较易遵循文本范围。「选择题」尤其不时有令我惊艳的表现,因为一个题目要出三个选项,所以很容易看出学生的「出题水准」够不够!
我会视情形请学生出 1~3 题,我再从中选取适合的问题来考考全班学生。这时就会发现有的孩子出的是「撷取讯息」题,有的孩子会出「摘要或重述」题,有的孩子甚至能出「推论」题!而最有趣的是,孩子的题目会越出越有水准,这时反而是我得自己补上一些简单一点的题目,以免难度过高。如果孩子能够出题考同学,那也表示他们对于文章里的内容、涵义、单词、句型,都已经娴熟,因此我觉得这是阅读课堂上很好的收尾活动。
最后,如果您对教材里的文章非常没有感觉,那么通常很难让学生感染您对阅读的热忱。对学生来说,阅读英文文章并非易事,如果老师无法在花时间备课的同时,连同「对阅读的热忱」一并传达给学生,我总觉得有点可惜!所以我通常会「想辦法从中学到我可能会有热忱的点」,并规划多一点时间在那个部分;如果真的找不到可以激发我兴趣的点,那么我会试着找主题相近且难度相似的文章让学生阅读。如果以上都做不到,而又非得阅读那篇文章不可,我就会在带完文章后,留些时间让学生讨论怎样改编文章,它会变得更有意思,反而更能引起大家的阅读兴趣!
总之,正面教材与负面教材都是学生可以学习的对象,端看老师们怎么运用,但我们在教「阅读」时,如果能「贪心」一点,不仅教英文单词句型,也能传递对阅读的「喜爱」,对于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会是很有助益的!
封面图片來源:https://www.freepik.com/
banner_610x310
60stylebook_610
jle
phonics
big_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