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十一章:无中生有,有无相生
道德经第十一章:无中生有,有无相生
【导读】《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其中第十一章以"有"与"无"的关系为核心,探讨了宇宙万物的本质和人生智慧。本文通过解读原文,结合现代生活,揭示了"无用之用,方为大用"的深刻哲理,为读者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生活视角。
陶土中空成器皿,
室有门窗方住人。
无中生有蕴大道,
君子慕竹总虚心。
【原文】
卅辐(车轮上的木条)共一毂(车轮中心的圆木),当其无(车轴中心的空虚),有车之用。埏埴(搅拌泥土)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门窗)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悟读】
无用之用,方为大用。
庄子之言,认为天下万物皆非无用的,只是从不同之角度,有着不同之功能。也许在一个特定角度,无用之物就会变成有用之物,甚至是大用。
对于“有用和无用”的理解,众生往往有两大误区。
其一,众生看到的和利用的,往往是事物“有”的部分,却不知“有”来自于“无”,有无相生,构成万物。
其二,众生往往忽视虚无,执着实有,用尽自己一生的气力去追求功名利禄等外物。
殊不知,道之本质是无,却是宇宙和人生之大用;空气、阳光、水和微笑,看似不起眼之物,往往是生命之大用。凡此种种,百姓日用而不知也。
人的一生,不是一直做加法即追求有,而是不断的剥开自己即追逐无,也就是做减法,找到自己之内在和真如,这才是生命之真谛和大用。
本章老子以车子、房子与陶器为例,概述“有和无”之关系。这些东西是有形的,可体现价值的恰恰是无形之空间,即“无”,老子之核心观点是“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此言应该包含三层涵义:
其一,事物之存在,就是要被利用;其二,不可否定“有”,重要的是看到“无”;其三,有和无是相辅相成的,不可分割的。
“有无通禅意,得失寄悦情;仰天抬望眼,独啸二三声”。有无得失,皆为辩证。看似无意之生活,或许是生命之重要组成部分。
奋斗是人生的主旋律,奋斗是人间最美的花。但万事皆须有度。切忌把自己身体的“有”,忘情的投入于外在的“无”。叔本华说过,人类最大的错误,便是利用自己的身体,去追逐一切外物。
生活中,如何做到“有”和“无”的辨证呢?须始终保持虚无的人生态度,努力做到有功而不自恃,有才而不自傲。“以无为之心,行有为之事”。如此,才能到达“无中生有”的境界。
有和无,生活中亦可广而用之。第一,“不为无益之事,何以谴有生之涯”。丰富之生命,往往蕴含着许许多多的闲章,此生活之辨证法;第二,“闲书闲语与闲情,学问在处总关心。何叹生活总乏味,闲遐得趣是温馨”,这个世界没有那么多的轰轰烈烈,更多的是风轻云淡。我们多是风光一阵子,平凡一辈子;第三,始终保有一颗虚无之心,是修身养性之关键;第四,书画中的留白艺术,可谓是深得无之妙用。
往哲先贤为什么有那么多那么高的人生智慧?物质溃乏之时代,他们心无旁骛,专心悟道。
今天之世界,物质太盛,诱惑太多,人们受惑于各种物欲,心却是难以真正的静下来。
“山川朋友文章:三乐;烟雨风月晴雪:六宜”,这是杭州西湖浮海槛的一副楹联。在旷远空明的大自然里,既品六宜,又得三乐,这是一种人间的至美享受。
“人间有味是清欢”,此苏东坡之名句。如果你学会了在无滋无味中,品味着有滋有味的生活,那么恭喜你,你正走在寻道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