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年后管理技术要点:从浇水到病虫害防治全攻略
小麦年后管理技术要点:从浇水到病虫害防治全攻略
小麦年后管理是决定产量和品质的关键环节。从浇水、施肥到病虫害防治,每一个管理细节都至关重要。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小麦年后管理的各项技术要点,帮助农民朋友科学种植,实现丰产丰收。
浇水管理
小麦年后浇水管理主要包括返青水、拔节水和灌浆水三个关键时期。
返青水:通常在3月上中旬小麦开始返青时进行。此时温度回升,小麦进入快速生长阶段,充足的水分对其后续生长至关重要。若田间不旱,可适当推迟浇水,避免盲目灌溉。
拔节水与灌浆水:拔节期是小麦需水高峰期,应及时补充水分。灌浆期浇水同样重要,缺水会影响小麦正常灌浆,导致秕粒增多,影响产量和品质。但需注意,不当浇水可能引起倒伏,因此灌浆期浇水务必谨慎。
在浇水时,应遵循“不干不浇,浇则浇透”的原则,避免漫灌。理想状态是在10小时内水能完全渗入土壤,田间无积水。建议在中午前后(上午10点至下午4点)进行浇水。
施肥管理
年后追肥主要集中在返青期、起身期和拔节期三个关键时期。
返青期:小麦对肥料需求量相对较小,每亩施氮肥10-15斤(约57.5公斤)为宜。若土壤墒情不佳,可结合浇水施肥,促进根系吸收。
起身期:如果返青期施肥量适中且小麦长势良好,起身期可适量减少施肥量。若小麦长势较弱,需及时补充养分,为拔节期做准备。
拔节期:小麦生长迅速,需大量养分,每亩施氮肥30-40斤(约15-20公斤)为宜。若返青期和起身期未施肥或播种过晚且小麦长势弱,必须施拔节肥。施肥方式可采用开沟施肥、撒施后浇水或叶面喷施等。
除草管理
小麦除草有两个关键时期:冬前3~5叶期和返青期。对于年前未除草的麦田,返青期除草尤为重要。除草需根据苗情、墒情、草情来定,黄苗、弱苗、冻害苗需先恢复生长再除草,壮苗、旺苗可正常进行。
控旺管理
春分蘖期是小麦麦穗分化关键期,旺长会影响麦穗分化。可采取镇压或化学药剂控旺,常用药剂有矮壮素、多效唑、烯效唑等。对于播种过早、播种量大、苗期长势旺的麦田,要晚施肥晚浇水,多划锄松土蹲苗壮棵,并在拔节前一周进行化学控旺或全田镇压,以防影响结穗和产量。
病虫害防治
随着温度回升,小麦易发生纹枯病、根腐病、茎基腐病、叶枯病、病毒病等。需根据麦田实际情况,选择合理药剂提前防控,同时搭配植物生长调节剂和营养剂。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方针,采用农业、生物、物理防治和科学用药等绿色防控技术。
弱苗、黄苗恢复
对于播种深、播种晚或发生冻害的麦田,要做好弱苗、黄苗恢复工作。在水肥管理基础上,结合叶面喷施农满穗,能有效促弱转壮、促黄转绿。
其他注意事项
避免除草剂药害:春季除草要在拔节前进行,温度稳定在8℃以上,土壤墒情60%左右,晴朗无风的中午前后进行,不重喷不漏喷。使用甲基二磺隆需特别注意。若出现药害,可喷施碧护或芸苔素+农满穗+氨基酸叶面肥快速恢复。
预防倒春寒:年后气温不稳定,易出现倒春寒。旺长麦田可通过物理镇压和化学控旺,促旺转壮,提高抗寒性。若发生倒春寒危害,可喷施碧护或芸苔素+农满穗+氨基酸叶面肥快速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