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卷积神经网络:从仿生学到图像识别的突破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卷积神经网络:从仿生学到图像识别的突破

引用
CSDN
1.
https://m.blog.csdn.net/m0_67656158/article/details/145542022

卷积神经网络(CNN)是深度学习领域中处理图像数据的重要模型,其设计灵感来源于人脑视觉系统的分层处理机制。本文将从仿生学角度出发,深入浅出地讲解卷积神经网络的基本原理和构造,帮助读者理解这一强大的图像识别工具。

1. 前言

在进入卷积神经网络的学习之前,建议读者先了解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的基础概念,以及线性回归、非线性回归、逻辑回归和反向传播等核心算法。这些基础知识将为理解卷积神经网络奠定坚实的基础。

2. 卷积神经网络

互联网中存储了海量的图片数据,但这些数据对计算机来说往往是难以理解和分类的“暗物质”。早期的图像识别研究主要依赖人工提取特征,效果并不理想。卷积神经网络的出现彻底改变了这一局面,使得计算机的图像识别能力达到了人类水平。

2.1 仿生模型

20世纪60年代,神经科学家研究发现,猫的脑皮层具有独特的网络结构,能够有效降低反馈神经网络的复杂性。这一发现启发了卷积神经网络的设计理念。人脑视觉系统的信息处理是分级的:

  • 初级视觉皮层(V1):检测简单边缘和方向。
  • 次级视觉皮层(V2/V4):整合边缘形成基本形状。
  • 高级视觉区(IT皮层):识别复杂物体。

卷积神经网络模仿这种层级结构,逐层从简单到复杂提取特征。例如,在人脸识别过程中,底层网络提取边缘特征,中层网络提取局部器官特征,高层网络则组合这些特征形成完整的人脸图像。

2.2 卷积

2.2.1 卷积的过程

在传统神经网络中,输入层的每个节点都会与隐含层的所有节点相连。而在卷积神经网络中,采用“局部感知”的方法,即只将相邻的局部区域连接到隐含层的一个节点上。这个局部区域被称为“局部感知域”或“过滤器”。

过滤器在输入图像上滑动,每个位置对应一个隐含层的神经元。例如,对于28×28的输入图像和5×5的过滤器,第一个隐含层的大小为24×24。过滤器的滑动步长称为“步长”(stride)。

卷积操作的具体过程是:将过滤器中的权重值与图像对应的像素值相乘并累加,得到特征图中的一个像素值。为了保持边缘信息,可以在图像外围添加填充(padding)。

2.2.2 卷积要注意的问题

进行卷积操作前,需要确定以下参数:

  1. 卷积核大小:控制局部性和全局性的程度。
  2. 卷积核数量:决定输出的深度(厚度)。
  3. 步长:每次滑动的位置步长。
  4. 填充值:在外围边缘补充0的圈数。

2.3 为什么卷积

2.3.1 局部特征不变性(必要性)

图片具有局部特征不变性,即相同图片在不同位置时仍应被识别为同一物体。传统神经网络无法很好地处理这种不变性,而卷积神经网络通过局部感知机制解决了这一问题。

2.3.2 降低学习复杂度(重要性)

在传统全连接神经网络中,需要大量的权重参数。而卷积神经网络通过共享权重的方式,大大减少了所需的参数数量。例如,对于100×100的图像,使用10×10的过滤器可以将权重数量减少到全连接网络的万分之一。

2.4 池化

池化的目的是降低数据维度,过程类似于下采样。具体来说,就是将特征图按照一定窗口大小进行采样,生成池化特征值。常用的池化方法有最大值池化(Max-Pooling)和平均值池化(Mean-Pooling)。

3. 卷积神经网络的构造

卷积神经网络通常包含以下层次:

  • 输入层:接受原始图像数据。
  • 特征层:由卷积层和激活层构成,用于提取特征。
  • 池化层:降低特征图的大小,减少计算复杂度。
  • 全连接层:将提取的特征进行组织和映射,得到最终输出。
  • 输出层:将分类结果或回归值输出。

4. 总结

卷积神经网络通过模仿人脑视觉系统的分层处理机制,实现了高效的图像特征提取和识别。其核心思想包括局部感知、权重共享和池化等技术,这些技术不仅提高了模型的性能,还大大降低了计算复杂度。随着深度学习的不断发展,卷积神经网络在图像识别、目标检测等领域展现出了强大的应用潜力。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