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一首《定风波》于简朴中见深意,表现出旷达超脱的胸襟
苏轼一首《定风波》于简朴中见深意,表现出旷达超脱的胸襟
苏轼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是一首创作于其被贬黄州期间的词作,通过描写野外途中遇雨的生活小事,展现了苏轼旷达超脱的胸襟和超凡脱俗的人生理想。这首词不仅语言诙谐,意境深邃,更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思想价值。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20岁时,与其弟苏辙同科进士及第。先后任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端明殿学士、礼部尚书。曾通判杭州,知密州、徐州、湖州、颖州等。43岁时,以谤新法贬谪黄州。后又贬谪惠州、儋州。最后获得赦还,卒于常州。
苏轼博学多才,善文,工诗词,书画俱佳。其词题材丰富,意境开阔,开创豪放清旷一派,对后世词作产生了巨大影响。其代表作品主要有《江城子·密州出猎》、《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念奴娇·赤壁怀古》、《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等。
下面复习苏轼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原文如下: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首词的大意是:三月七日,我与友人一同外出春游。在回来的路上,经过沙湖时,正赶上下雨。而拿着雨具的仆人,早些时候,因为有事,已经提前离开。同行的人都觉得很狼狈,进退两难,只有我不这么觉得。过了一会儿,天就晴了。于是,就做了这首词。
不要只注意听,那些大雨点,透过树林,打在树叶上的声音,雨再大,也不必太在意。何妨放开喉咙,大声吟唱,悠然自得,从容而行。手拄竹杖,足踏草鞋,同样轻捷得胜过骑马。有什么可怕的?身披一件蓑衣,任凭风吹雨打,泰然处之,照样过我的一生。
春风微凉,将我的酒意吹醒。寒意初上,微微有些冷。此时,山头初晴,露出一抹斜阳,恰好应时相迎。回头再望一眼,方才刚刚走过的,遭遇风吹雨打的地方。还是回去吧。对我来说,哪里有什么风雨,哪里有什么阴晴。所谓风雨,所谓阴晴,不过是人们心中的幻象而已。
据有关资料记载,这首记事抒怀词,作于苏轼45岁那年春天。当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已是第三个春天。苏轼与朋友春日出游,风雨忽至,同行朋友深感狼狈,他却毫不在乎,泰然处之,吟咏自若,缓步而行。
苏轼的这首《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为春游遇雨抒怀之作,全词即景生情,语言诙谐。这首词通过苏轼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景,表现出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脱俗的人生理想。篇幅虽短,但意境深邃,内蕴丰富,诠释着苏轼的人生信念,展现着苏轼的精神追求。
这首词最发人深省的是最后三句:“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一段将苏轼的人生经历和态度完全融入。他刚经历了人生中最大的打击——“乌台诗案”,他当时在狱中连后事都安排好了。满朝臣子,没人敢替他说话,到最后,还是以前的政敌王安石救他一命。很多事情,经历过生死磨难,就看得格外清楚明白。所以,不论是风雨相逼,还是浩日当空,在他的眼中,也就是那么一回事了。我走我的路,风雨也好,落日也好,于我的本心没有动摇。这是一种执着,却偏偏给人一种超然的感觉。
苏轼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是他众多作品中的杰作之一,充分体现了他宠辱不惊,淡然处之的达观态度,这种人生大境界贯穿苏轼的一生,令人肃然起敬。这首词用现在的话来讲,颇有治愈的功效,可以净化心灵,剔除浮躁,无论顺境还是逆境,都需乐观豁达,淡泊从容,笑对一切。苏轼的博学多才,千百年来首屈一指,不是一般人可以学到的。但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其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无论面对怎样的风风雨雨,始终保持着一颗健康的心灵,保留内心的从容与淡定,不被世俗所打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