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暑还有“阳暑”和“阴暑”?中医送您防暑小妙招
中暑还有“阳暑”和“阴暑”?中医送您防暑小妙招
随着气温持续攀升,中暑成为夏季常见的健康问题。中医将中暑分为阳暑、阴暑、暑厥和暑风四种类型,并提供了丰富的外治法和内治法。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这些分类和治疗方法,帮助您科学应对中暑,安全度夏。
中暑的四种类型
阳暑
通常我们判断中暑,是有高温环境下暴露时间较长这样的经历。症状可能表现为头昏、头痛,心烦、胸闷,口渴、多饮,全身疲软,汗多,发热,面红,这是我们最常见的中暑类型之一,中医称之为“阳暑”。
阴暑
中暑的另一分型为“阴暑”。顾名思义,就是夏季暑湿较重的季节,喜欢贪凉饮冷者,包括整日待在温度较低的空调环境下,睡眠时温度过低,以及喜欢吃冰箱拿出来的食物,都是阴暑的致病因素。症状常可表现为:精神衰惫、肢体困倦、头昏嗜睡、胸闷不畅、多汗肢冷、微有畏寒、恶心欲吐、渴不欲饮、舌淡、苔薄腻、脉濡细等。
暑厥
中暑类型之三为“暑厥”,症状表现为昏倒不省人事,手足痉挛,高热无汗,体若燔炭,烦躁不安,胸闷气促,或小便失禁。舌红,苔燥无津,脉细促。这类中暑患者病情较为严重。
暑风
最后一个类型为“暑风”,表现为高热神昏,手足抽搐,角弓反张,牙关紧闭,皮肤干燥,唇甲青紫。舌红绛,脉细弦紧或脉伏欲绝。
所以,后两种类型,即暑厥和暑风最为严重,常可危及生命。
中医中暑治疗
中医中暑治疗,有外治法,还有内治法
外治法
- 穴位急救法
取温开水(或用糖开水)给病人饮下,并扶到空气清新阴凉的地方。
取穴:按摩太阳穴(有药油更佳,如风油精);如晕倒,用手指甲刺激人中穴(鼻唇中间上1/3处);舒缓胸口不适,可加按内关穴。用按摩或刮痧方式刺激中指尖端、百会穴、涌泉穴,可令病人尽快苏醒。
- 刮痧疗法
在发病初期,病人大都有腹痛、脘腹胀闷及头部昏沉的感觉,十分难受,中医谓之痧症。在进行刮痧之前,先用热水一碗,加入香油或者精油两匙,从病人的背心开始,轻轻地向下顺刮(切忌倒刮),并逐渐着力,直到局部皮肤泛红隆起,或显示紫黑色痧点,病人苏醒并感觉轻快为止。
- 刺血疗法
取穴部位:十宣、曲泽、大椎、委中、金津、玉液。操作方法:常规消毒后,以三棱针点刺放血,或大椎加拔罐。对轻症中暑,刺血后挤出数滴血,片刻诸症即可消失。
重症中暑者每天可挤出紫黑血液05~1毫升,并给予清凉饮料,针后约10分钟患者神志即可转清,继而热退汗出,诸症消失。
- 擦药疗法
取食盐一把,揉擦两手腕、双足心、两胁、前后心等八处,擦出许多红点,患者即觉轻松而愈,适用于轻度中暑。
内治法
- 中成药
藿香正气水(或丸、软胶囊等)、十滴水(或胶囊)、六一散、人丹、清暑益气丸、午时茶,以及外用清凉油、风油精等。
- 中草药方剂
如按以上方案进行自我调试后仍无好转,则应尽快至医院就诊,在中医医师辨证后,可配合服用以下清暑配方:
(1)新加香薷饮:香薷10克,厚朴10克,银花、连翘、扁豆各15克。适用于暑天风邪感冒证,功效为清透解表
(2)藿香正气散:藿香15克,白芷5克,紫苏5克,茯苓5克,半夏10克,白术10克,陈皮10克,厚朴10克,桔梗10克,甘草6克。适用于暑热伤表挟湿证,功效为清暑祛湿泄浊
(3)三仁汤加减:杏仁12克,蔻仁6克,生薏仁30克,竹叶10克,厚朴10克,荷叶10克,佩兰10克,扁豆花10克,六一散20克。适用于感暑挟湿证,功效为宣畅气机,清热利湿(湿重于热)
(4)清暑益气汤:太子参15克,麦冬12克,石斛15克,竹叶10克,知母12克,粳米15克,甘草6克,西瓜翠衣30克,石膏30克,连翘15克,厚朴10。
预防中暑小贴士
- 增强体质,提高耐热及调节能力
如经常运动,注意休息,保持良好心态,预防各种疾病等。
- 合理安排工作和户外活动时间
在高温时段避免强劳力活动,外出时当采取防晒措施,如涂防晒霜、戴太阳镜、打遮阳伞,戴帽子可减缓头颈吸热的速度,穿浅色,纯棉衣服最为透气,勿打赤膊。
- 注意营养和饮食卫生
宜清淡、清凉、新鲜,富含维生素、蛋白质类、疏菜、水果、豆制品等。不宜饮酒、喝咖啡、抽烟、不宜进食辛辣,不宜重油,不宜暴饮暴食。
- 注意补充水份和盐
特别在出汗多的情况下要多喝水。宜于西瓜汁、姜盐汤、凉茶、绿豆汤等。
适宜蔬菜果品:如莲藕、莲子、百合、黄瓜、西瓜、苦瓜、西红柿木耳、扁豆、绿豆、芹菜及豆腐(含石膏)。
- 及早发现中暑先兆,采取措施及时治疗,防止厥脱证
保护自己
享受清凉一夏
本文原文来自澎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