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玉真公主与王维、李白之间不得不说的故事。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玉真公主与王维、李白之间不得不说的故事。

引用
搜狐
1.
https://m.sohu.com/sa/850602138_99907489

玉真公主是唐睿宗李旦的女儿,与唐玄宗李隆基是同胞兄妹。她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不仅在道教界地位显赫,还与两位唐代著名诗人王维和李白有着不解之缘。本文将为您揭示这段鲜为人知的历史故事。

玉真公主是唐睿宗李旦的第九女,和唐玄宗李隆基都是窦德妃的孩子。她的出生年月不详,但是哥哥李隆基生于公元685年,母亲死于公元693年,她和李隆基之间还有一个出生于公元689年的姐姐金仙公主,据此推断这位玉真公主应该生在公元691年左右。

睿宗李旦二次登基为帝后的景云二年(711年)五月,她被封为玉真公主,在获封玉真公主的第二年,她就太极元年(公元712年)出家为道。这个“太极元年”,一听冥冥中就和道教有关系,没想到应在李旦的两个女儿身上(金仙公主和妹妹同时出家)。

年号是跟皇帝有关的,更改年号都十分慎重,基本都有特殊的含义在里面。最常见的是新皇帝登基,设立新年号,称为改元,这种一般是老皇帝的年号用到年底,次年正月改用新年号,当然也有性急的,登基的次月就改。而公元712这一年是多事之年,一年改了四次年号,每次都各有玄机。

公元710年是睿宗李旦二次即位称帝,他能再次登基,源于妹妹太平公主和儿子李隆基联合发动的唐隆政变,废掉了哥哥李显的儿子李重茂。但是度过了最初合作的蜜月期后,太平公主和李隆基这对姑侄就开始了权力斗争,李旦一直试图居中调和,但效果不佳。到了公元712年,斗争愈加尖锐,于是李旦改用了三年的年号“景云”为“太极”,是希望自己的妹妹和侄子能水火相济阴阳调和(想歪的,请自觉面壁一分钟)。结果并不奏效,于是他又把年号改为“延和”,更直白的恳求妹妹和儿子以和为贵。到了七月,出现彗星贯日的奇异天象,太平公主指使术士造谣,说这是皇太子要当皇帝的先兆。太平公主的本意是挑拨李旦父子的关系,要知道李世民发动杀兄屠弟灭侄逼父的玄武门事变,起因也是天象的传言。没想到李旦很是看的开,他也担心太平公主和李隆基如此争下去也难以了局,说到底还是儿子比妹妹亲,于是他顺势而为,不顾各方反对,把皇位禅让给了李隆基。李隆基也是个性子急的,登基为帝的当年就改年号为先天。不过称帝后的李隆基还是一直受到姑姑太平公主的掣肘,于是在登基后第二年的七月,他以皇帝之尊,发动了先天兵变,把兵变的目标指向了忠于太平公主的大臣。

因此712年共有景云、太极、延和、先天四个年号,其中前三个是睿宗李旦的年号,最后一个是玄宗李隆基的年号。即712年正月:景云;正月—五月:太极;五月—八月:延和;八月—十二月:先天。

玉真公主勘破了这其中的波诡云谲,因此在公元712年初的时候,就拜道士史崇玄为师,自号“持盈”,也有说这个号是开元年间李隆基御赐的,总之,玉真公主在济源王屋山正式出家,并在仙人台下修建起灵都观。

玉真公主在历史上的风评很好,她在天宝三年(公元744年),坚持要放弃公主的封号和食邑,将公主府上缴国家,以普通人的身份修道。唐玄宗几经阻止,最终应允,玉真公主也是有唐一朝唯一一位放弃公主尊号的女道士。

在道教修为方面,她的法号为“无上真”,被尊为“上清玄都大洞三景法师”。就像唐朝佛教的玄奘法师被尊为“三藏”一样,这个“上清玄都大洞三景法师”并不是简单的一个尊号,更不是法号。其中“上清”是道教三清境之一,与“玉清”、“太清”并列为道教的最高境界,“玄都、大洞”也都是道教的修为概念。总之,玉真公主在道教界的地位很高。

唐朝很多公主都有出家的经历,大名鼎鼎的太平公主也曾入道。这其中有的是真心修道,有的是追逐潮流,有的则是用修道的借口躲避不合心意的婚姻,等到适合的时机还俗就好。

史书没有记载玉真公主的婚姻,但是她却有不止一个子女,其次子鸿胪卿张倜娶公主妹蔡国公主幼女也记入史册。由此可见,玉真公主面对潇洒出尘的王维,在唐朝皇室公主们豪放的作风加持之下,并非不可能发生一些故事。

至于玉真公主如此青睐王维的原因,的确是历史上的一桩充满花边新闻的“疑案”,而疑案的尘嚣甚上,却是源自另一位大诗人李白。

之所以引人遐思,主要是王维和李白的关系太令人费解。

两人同是盛唐时代的大诗人,甚至是同龄人。李白由于出身商贾,不能参加科举,只能托人引荐,早期虽然有诗名,但生活圈子与成名较早的王维重合较少。但是在开元二十三年之后,两人同在朝堂为官,并且两个人有着很多共同好友,如孟浩然、王昌龄等等。但两个人从没有交集,不但彼此之间没有赠诗唱和,甚至不会在同一个场合出现。

正经的分析包括:两个人出身差异,王维是太原望族之后,李白是西域商贾之家,以至于王维对李白有一种俯视的优越感;两个人性格不同,王维冲虚淡然,李白洒脱自由,以至于两个人没有交往的共同语言;两个人诗歌风格不同等等。

但是在很多野史中,更多的是渲染两人之间在玉真公主面前的“情敌”关系。

大致情节是:

玉真公主对多才多艺外形俊朗的王维很有好感,所以才帮助他在开元九年得中状元,并且使王维获得了太乐丞这个清贵的官职,也可以经常出入皇宫便于和自己相会。但是玉真公主起初不知王维在家乡已经和表妹崔小妹定亲,想要招王维为驸马的时候才被告知,当时王维虽然还没有成婚,不过王维并不打算抛弃自己的意中人。

于是玉真公主在失望之下疏远了王维,以至于王维因为无意观赏伶人舞黄狮子而被贬谪的时候没有为王维周旋。离开长安的王维也是个直男,和表妹完婚后,王维在贬谪之地济州(现在的山东聊城茌平区)生活了四年。其后因为大赦天下回到长安,还是没有离开表妹而亲近玉真公主,随后又外放到淇县(现在的河南鹤壁)为官。此后王维的妻子因难产去世,王维悲痛过后,准备投入玉真公主怀抱的时候,发现李白已经填补了玉真公主的空缺。

于是王维和李白二人陷入老死不相往来的境地。

中唐有一位文士兼良吏,名为薛用弱,他编著了一本传奇小说集《集异记》,其中有一篇《郁轮袍》,大致就是以上的情节。

王维和李白,确实都和玉真公主相识,有过交游,也都留下了专门给玉真公主写过诗。

王维是一首应制诗,题目是《奉和圣制幸玉真公主山庄因题石壁十韵之作应制》‌,当时是唐玄宗李隆基御驾亲临玉真公主在终南山的山庄,在石壁上题诗之后,王维奉旨唱和,写了这首诗。全诗中规中矩,夸了山庄之美和皇家的威严,如“碧落风烟外,瑶台道路赊。如何连帝苑,别自有仙家。”,但对玉真公主本人着墨不多。

李白的诗就显得诚意满满了,开元十八年,李白在长安初次拜访玉真公主时,为她专程献诗一首《玉真仙人词》:

玉真之仙人,时往太华峰。

清晨鸣天鼓,飙欻腾双龙。

弄电不辍手,行云本无踪。

几时入少室,王母应相逢。

这首诗聚焦玉真公主,称赞她的仙人之姿,“鸣天鼓”、“腾双龙”、“弄电行云”,尽显飘逸狂放的诗风,最后以“王母应相逢”点题,推崇玉真的道法修行。确实是一首好诗。

此后,李白就住进了玉真公主在终南山的别馆,并结识了当时的宰相也是文坛宗师张说的儿子,卫尉卿张垍。在《玉真公主别馆苦雨赠卫尉张卿二首》中,李白写到“弹剑谢公子,无鱼良可哀。”把张垍比作当年的孟尝君,自比弹剑而歌的冯谖,希望能得到张垍的援引,得以功成名就。

我的观点是,王维和李白确实有“竞争关系”,但上升不到“情敌”的程度。

先说确实存在的竞争关系。两个人确实都因为玉真公主的举荐才变了人生,王维就不必啰嗦了,李白能在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成为翰林待诏,也是通过玉真公主的举荐,至于贺知章对李白的欣赏,又是金龟换酒,又是夸李白为谪仙人,都不是唐玄宗能对李白另眼相看的原因。

再说为什么不是情敌。因为玉真公主和他们两个之间不会有爱情,顶多是一种欣赏,说扎心点,可能只是像对待猫狗宠物那样的喜爱。这不仅是因为他们和玉真公主的皇室身份相距过大,而是玉真比两个人大十来岁,又自幼生活在风波险恶的皇宫,从中宗李显二次登基后,亲眼目睹了太多的血腥政变,确实是勘破了红尘。

对于王维和李白,玉真公主的态度其实是一样的,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能顺手帮一把的就帮了,确实会触碰禁忌的时候,你们就自求多福吧。

王维被贬,表面看是观看了皇帝才能欣赏的黄狮子舞,但他作为一个主管乐舞的官员,伶人在练习的时候他不知看了多少遍,不看还是渎职呢!这实际是唐玄宗对于皇室中人与朝堂官员接触过于亲密的一种警告,只是王维撞上了。在这个时候,玉真公主就不能出面干扰唐玄宗的计划。

李白的赐金还乡同样也是很难挽回,表面是李白恃才傲物,得罪了权贵,其实是他不安于自己作为一个“词臣”的角色,一直想要成为宰辅,这引起了唐玄宗的反感。玉真公主同样也没有出面为李白说情。

因此,所谓情敌,只是后人的妄加猜测。

我认为王维和李白之间尴尬关系的原因,除了出身、性格、文风甚至是信仰(王维信奉佛教而李白信奉道教)之外,更重要的是在错误的时间相遇。

开元十九年(公元731年)前后,王维的妻子去世之后,王维性情大变,很少再结识新朋友。綦毋潜、裴迪、孟浩然等人都是在此之前结交的好友。而李白在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才出蜀,“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期间一直在江苏、湖北等地漫游,直至开元十八年(730年)的下半年才到长安。这个时候,王维已经没有心思在与他相识了。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