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米饭和吃面条哪个更容易长胖?最新研究揭示真相
吃米饭和吃面条哪个更容易长胖?最新研究揭示真相
“秦岭淮河一条线,南吃大米北吃面”。对于南方人来说,“吃饭”就是吃米饭,而北方人则将面条、饺子、包子、烙饼等都视为“饭”。这其中还暗戳戳地分了“米党”和“面党”,这让不少减肥人士疑惑:究竟吃米饭和吃面条哪个更容易长胖?最近这个话题就登上了热搜,引起网友热议。
不少网友表示:吃啥不重要,重点是吃少。还有网友亲测:我只要是晚上吃了面条,第二天必定长秤。但也有不少网友认为:面条容易饿,容易多吃;米饭饱腹感强,相对吃得就少了。
其实无论米饭还是面条,本质都是碳水化合物。
那喜欢吃面的人比喜欢吃米饭的人更容易长胖,真的是这样吗?
西安交通大学团队一项新研究回答了这个问题——爱吃面,更易胖!
1. 爱吃面,更易胖!
与爱吃面食的人相比,爱吃米饭的男性发生全身肥胖和腹型肥胖的风险分别降低25.7%和11.4%,女性的腹型肥胖发生率减少10.2%。该项研究是在西北五省中收集了超10万人的数据,包括基础信息和肥胖相关的数值(比如体重、体脂、腰围等)。根据这10多万人大米和小麦的摄入频率,分为了米饭爱好者和面食。结果显示:与爱吃面食的人相比,偏好米饭的人体脂率超标及患中心性肥胖的风险都更低。这也告诉了我们,为什么此前有调查发现东北、西北地区的人群超重和肥胖患病率较高的重要原因。
但问题来了,都是「精碳水」,米饭咋就优越起来了?
2. 同属精碳水,为啥会有差?
米面之争升级到了「长胖」这么扎心的话题,那就必须要深入剖析一下了,决不能冤枉了馒头扯面烤馕刀削面拉条子羊肉泡馍……
研究者们认真分析了几个可能的原因:
营养成分不同,代谢不同
首先,大米和小麦虽然淀粉含量接近,但毕竟是两个物种,其他成分上还是很不一样的,吃下去后身体的代谢反应也存在差异。过去已经有动物实验表明,「大米蛋白」可以通过「增加脂肪分解」和「减少脂肪生成」,具有抗肥胖和降低甘油三酯作用的潜力。而「小麦麸质」同样作为一种蛋白质,却可以通过减少产热和能量消耗,引起体重增加。不过,现在的结论还在动物实验阶段,具体在人身上效应如何、影响是否明显,还有待后续研究。等量情况,热量不同
减肥的核心就是制造热量缺口,简单来说就是降低热量摄入、增加热量消耗。一种食物能不能让人吃胖,看热量是最直接的。大米、面粉未加工前,热量相当,在345千卡/100克左右。图源:soogif
但是在烹饪之后,大米会吸更多的水,以至于质量相同但米饭比面食(比如馒头、面条、大饼等)有着更低的热量。饮食搭配不同
米饭爱好者的饮食习惯是搭配其他菜品来下饭,蔬菜、肉类、海鲜、豆类……各式各类都会吃。这么一来,一餐吃了其他菜,米饭自然就会少吃点。反观面食,虽然也会配菜吃,但也有不少人是只吃面食的。蘸着红油的面条、混着红糖的馒头、夹着碎肉的夹馍……吃“面”时就算有蔬菜都很少,更多配的是肉和油,这样一吃热量更多,自然也更容易胖了!
减肥一般提倡多吃粗粮,少吃碳水。但是碳水快乐真的让人抵抗不了,一点不吃显然不现实。大米、面食并不是什么洪水猛兽,吃的时候注意食用量,多吃点配菜占肚子就行。如果能用杂粮、土豆等代替一部分精米精面,就更不容易变胖了。
3. 米面杂粮都要吃,健康开心都重要
那么问题来了:想瘦就得放弃馒头面条?在主食这件事儿上,最正确的答案当然是:吃粗粮。但现实中往往难以坚持,一来是自己不做饭,吃到粗粮的机会少;二来是粗粮确实没有精碳水让人快乐。生活嘛,总要讲究平衡,兼顾开心与健康。我们可以做出一点点调整:
吃馒头时注意份量,别吃太多
馒头等吸水量低的面食,能量密度偏高。如果每餐都扎扎实实一两个大馒头下肚,作为主食容易供能比超标。多吃点配菜,占占肚子
很多面食尤其面条,非常擅于「靠自己的力量撑起一顿饭」,要有意识地规避这一点。多点个青菜、加个蛋、有条件的再加个鸡腿,尽量搭配多样食物,吃得营养均衡一些。吃面条时,多嚼嚼再咽
米饭是一粒粒的,咀嚼时间较长,进食速度慢,有助于增加饱腹感,避免吃太多。而面条是一条条的,吸溜吸溜秃噜秃噜就下肚了,吃得太快会使饱腹感迟到,一不小心就吃撑了。
- 米饭不是洪水猛兽,吃起来不要有太大心理负担
过去我们习惯把米饭作为长胖的凶手,吃一口都觉得是罪过。但很多研究却发现,正常吃米饭其实不会催人肥胖,它仍然是不错的碳水来源。当然,如果能用杂粮、土豆等代替一部分精米精面就更好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