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认知觉醒》,我重启了人生
读完《认知觉醒》,我重启了人生
你是否曾在夜深人静时,突然对自己的生活感到迷茫?
看着日复一日重复的工作,刷着手机里看似热闹却又空洞的信息,心里不禁泛起一丝疑惑:这真的是我想要的生活吗?
我们好像一直在忙碌,却又不知道究竟在追求什么;
渴望改变,却又总是在原地踏步。
这种迷茫和无力感,就像一层无形的迷雾,笼罩着我们,让我们看不清未来的方向。
其实,我们并非缺乏努力,而是缺少一种关键的能力 —— 认知觉醒。
这也正是我想和大家分享的一本书 ——《认知觉醒》。
这本书的作者周岭,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结合心理学、脑科学等多学科知识,
深入浅出地阐述了认知觉醒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实现认知觉醒,从而改变自己的人生。
它就像一把钥匙,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新世界的大门,
让我们能够从更高的维度审视自己的生活,找到真正的人生方向。
认识我们的三重大脑:本能脑、情绪脑与理智脑
在《认知觉醒》中,作者提出了一个非常有趣且深刻的理论 —— 三重大脑。
这三重大脑分别是本能脑、情绪脑和理智脑,它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影响着我们的思维和行为。
本能脑是我们最原始的大脑,它起源于爬行动物时代,有着近 3.6 亿年的历史。
本能脑的特点是反应迅速、自动化,它掌管着我们的基本生理功能,如呼吸、心跳、吃喝拉撒等。
它的运行速度极快,能够在瞬间做出反应,帮助我们应对各种危险和生存挑战。
例如,当我们遇到突然飞来的物体时,本能脑会立即指挥我们的身体做出躲避动作,这个过程几乎是在瞬间完成的,不需要经过任何思考。
情绪脑则是在哺乳动物时代发展起来的,大约有 2 亿年的历史。
情绪脑让我们拥有了情感和情绪,它与我们的喜怒哀乐紧密相连。
情绪脑比本能脑更加高级一些,它能够让我们对事物产生不同的感受和反应。
比如,当我们看到可爱的小动物时,情绪脑会让我们产生喜爱的情感;
当我们受到威胁时,情绪脑会引发我们的恐惧和愤怒。
情绪脑在我们的社交和情感生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帮助我们建立和维护人际关系,表达自己的情感。
而理智脑是最晚出现的,它在人类进化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大约只有 250 万年的历史。
理智脑使我们具备了思考、分析、推理和决策的能力,
它让我们能够超越本能和情绪的束缚,以更加理性和客观的方式看待世界。
然而,理智脑虽然高级,但它的运行速度相对较慢,而且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
这就导致在很多时候,当我们面对突发情况或者强烈的情绪时,
本能脑和情绪脑会率先做出反应,而理智脑则很难及时发挥作用。
通过对三重大脑理论的学习,我深刻地理解了为什么我们在生活中常常会做出一些不理智的行为。
很多时候,我们并不是故意犯错,而是本能脑和情绪脑在主导着我们的行为。
当我们生气时,情绪脑会让我们说出一些伤人的话;
当我们面对诱惑时,本能脑会让我们轻易地放弃自己的原则。
了解了这些,我开始尝试在日常生活中更加关注自己的思维和行为,
当本能脑和情绪脑想要控制我时,我会努力唤醒理智脑,让自己做出更加明智的选择。
焦虑的根源与破解之道
书中有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焦虑的原因就两条:想同时做很多事,又想立即看到效果。”
这句话简直说到了我的心坎里,让我对自己的焦虑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回顾自己之前的一段经历,我发现自己常常陷入这样的焦虑之中。
我总是渴望在短时间内取得巨大的进步,于是给自己设定了很多目标。
我想要学习新的技能,提升自己的工作能力;
我想要阅读大量的书籍,拓宽自己的知识面;
我还想要保持健康的身体,每天坚持运动。
然而,当我同时去追求这些目标时,却发现自己力不从心。
我每天都感到无比忙碌,但却没有取得明显的成果。
这种挫败感让我越来越焦虑,甚至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
曾经的我因为焦虑,我也做出了很多错误的行为和决策。
比如,在学习新技能时,我总是急于求成,没有耐心去深入学习基础知识,而是直接去学习一些高级的技巧。
结果,我发现自己学得一知半解,根本无法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中。
在工作中,我也因为焦虑而变得浮躁,不能静下心来认真完成每一项任务,导致工作质量下降,给自己带来了更多的麻烦。
《认知觉醒》告诉我们,要破解焦虑,首先要认识到自己的能力是有限的,不要试图在短时间内完成太多的事情。
我们应该学会专注,将精力集中在最重要的事情上,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
同时,我们也要明白,成长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时间和耐心。
我们不能期望自己在一夜之间就取得巨大的成功,而是要学会享受成长的过程,从每一次的进步中获得成就感。
现在,当我再次感到焦虑时,我会提醒自己要冷静下来,审视自己的目标和行为。
我会将大目标分解成一个个小目标,制定合理的计划,并按照计划有条不紊地执行。
行动力,从清晰的目标开始
在没有读《认知觉醒》之前的某段时间,我一直以为自己行动力不足是因为缺乏意志力。
但书中的观点让我明白,行动力不足的真正原因往往是目标不够清晰。
清晰的目标对行动力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当我们的目标模糊不清时,我们就会感到迷茫和困惑,不知道该从何下手。
这种不确定性会让我们产生拖延心理,最终导致一事无成。
我曾经就有过这样的经历。
我一直想要学习写作,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
但是,我只是有一个模糊的想法,没有具体的目标和计划。
比如我今天看几篇写作技巧的文章,明天写几句话,没有一个系统的学习过程。
结果,很长一段时间过去了,我的写作水平并没有得到明显的提高。
书中提到,“极度的专注 + 主动的休息” 才能保持高效的行动力。
我们在设定目标时,要尽可能地将目标细化、具体化,让自己清楚地知道每一步该怎么做。
比如,我想要学习写作,我们就要给自己设定一个明确的目标:
每天阅读一篇优秀的文章,并分析其结构和写作技巧;
每周写一篇不少于 1000 字的文章,并请他人帮忙点评。
通过这样具体的目标设定,我们就知道了自己每天需要做什么,也更容易坚持下去。
同时,我们还要学会在行动过程中给自己及时的反馈。
当我们完成一个小目标时,要给自己适当的奖励,这样可以增强我们的自信心和动力。
比如,当我完成一周的写作任务后,我会奖励自己看一场电影或者吃一顿美食。
这种及时的反馈让我感受到了自己的进步,也让我更加有动力去追求下一个目标。
学习的真相: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
过去,我一直认为学习就是单纯地获取知识,只要我读的书足够多,参加的培训足够多,我就能变得更加优秀。
然而,《认知觉醒》让我认识到,这种对学习的理解是片面的。
书中有这样一句话:“从权重上看,阅读量<思考量<行动量<改变量。”
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学习的真正内涵。
学习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更重要的是思考、行动和改变。
我们读了很多书,如果只是简单地记住书中的内容,而不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这些知识就只是一堆无用的信息。
只有通过思考,我们才能将所学的知识与自己的经验和认知相结合,形成自己的见解和观点。
而行动则是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关键。
我们只有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才能真正掌握这些知识。
比如,我们学习了很多关于时间管理的知识,如果我们不将这些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那么这些知识就只是纸上谈兵。
只有通过实际行动,我们才能发现自己在时间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并不断地改进和完善。
最终,改变才是学习的最终目的。
我们通过学习,不断地提升自己的认知和能力,从而改变自己的行为和生活方式。
只有当我们真正发生了改变,我们的学习才是有意义的。
现在,我在学习的过程中,不再仅仅满足于获取知识,而是更加注重思考和行动。
每读完一本书,我都会认真思考书中的内容对我的启示,并尝试将所学的知识经过自己的思考总结分享出来,并且尽可能的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我相信,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自我成长和进步。
习惯的力量:如何养成好习惯
习惯在我们的生活中起着巨大的作用,它可以决定我们的命运。
一个好的习惯可以让我们受益终身,而一个坏的习惯则可能会阻碍我们的发展。
《认知觉醒》中关于习惯养成的理论让我深受启发。
以前,我总是试图依靠自制力来养成好习惯,比如早起、运动等。
但是,我发现这种方法很难坚持下去。
每当我遇到困难或者诱惑时,我就会轻易地放弃。
书中告诉我们,习惯的养成不能仅仅依靠自制力,更重要的是要利用知识。
我们要了解习惯养成的原理和规律,才能更好地养成好习惯。
习惯的养成需要经历三个阶段:反抗期、不稳定期和倦怠期。
在反抗期,我们的身体和大脑会对新的习惯产生抗拒,
这时候我们要尽可能地降低行动的难度,让自己能够轻松地开始。
比如,如果你想要养成早起的习惯,一开始不要给自己设定太早的起床时间,
而是比平时早起 10 分钟,等适应了之后再逐渐提前起床时间。
在不稳定期,我们要建立稳定的行动节奏,避免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
我们可以制定一个详细的计划,并严格按照计划执行。
同时,我们还可以利用一些辅助工具来帮助我们养成习惯,
比如使用闹钟提醒自己早起,使用运动 APP 记录自己的运动数据等。
而在倦怠期,我们可能会对习惯产生厌倦感,
这时候我们要学会给自己增加一些变化和乐趣,让习惯变得更加有趣和有吸引力。
比如,如果你每天都进行同样的运动,可能会感到枯燥乏味,
这时候你可以尝试换一种运动方式,或者参加一些运动比赛,增加运动的趣味性。
通过学习《认知觉醒》中关于习惯养成的方法,我成功地养成了一些好习惯,比如每天早起阅读和写作。
这些好习惯不仅让我的生活变得更加充实和有意义,也让我在自我成长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写在最后
人生就像一场漫长的旅程,认知觉醒是我们在旅途中不断探索和成长的关键。
让我们以《认知觉醒》为指引,踏上认知觉醒的旅程,不断提升自己的认知能力,
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挑战,用心去感受生活的美好,努力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愿我们都能在认知觉醒的道路上,遇见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