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高手必学:楷书穿插避让技巧详解
书法高手必学:楷书穿插避让技巧详解
楷书穿插避让技巧是书法艺术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关乎字中与字间的布白问题。通过穿插避让,可以让作品追求"势"的效果,展现书写者独特的个性气质和意韵。本文将从理论到实践,详细探讨楷书穿插避让的具体技巧。
楷书穿插避让技巧之内涵与意义
楷书穿插避让技巧从本质上关乎字中与字间的布白问题。所谓布白,就是在书写时利用技法对字的笔画在纸张上进行空间划分的创作过程。目的是达成"在平正中求不平正,在不平正中求平正"的书写和谐状态。
从更大的作用角度看,楷书里运用穿插避让技巧可以让作品追求"势"的效果。这背后蕴含着书写者特殊的个性气质和意韵。具体又能从单字、多字取势方法以及行间布白两个主要方面去探讨。
单字、多字取势有笔法取势和形态取势之分。像方笔和圆笔、内掖和外拓、穿插和错落、对称和均衡等都属于笔法取势。而疏密、向背、聚散、大小、长扁、肥瘦、欹正、呼应、救应等属于形态取势。后者重点在于作者凭借主观让字或平正或不平正,从而获得造势目的。
古代宋人对欧阳询的笔法总结中的"避就"(如"庐"字上一撇尖,下一撇不同;"府"字两笔方向变化等)也是从笔画避让方面呼应这一点。
至于行间布白,主要就是在创作时对于行间距、字间距应当预留空白距离进行规划,从而展现作品整体美感和气、势、意等视觉效果。传统行间布白有"竖成列横成排""竖成列横不成排"形式,前者还包含等距和不等距形式,不等距形式又可细分出"中宫空阔""中宫收紧""中宫空紧结合"等类型。
楷书穿插避让技巧的常见手法
在楷书书写里,穿插避让有着多种常见手法。
部件间的局部避让
- 笔画的伸缩避让
在左右结构的字中这种手法很普遍。举例来说,像"林"字,左边的"木"字旁如果最后一捺写成捺画伸展出去,会造成和右边"木"的笔画不协调的感觉。所以左边的"木"捺通常变成点,这就是一种避让,把原本捺画的可伸展空间让出来。
此外,像"权"字,左边的木字旁同样也是,横画缩短左边的整体长度,目的就是让右边的"又"能够有充足的书写空间而不显得拥挤。
在上下结构字里也有类似情况,如"否"字,上面的"不"字结构里,长横变为稍短的横,避免伸入下面"口"字的空间太多而影响整个字的重心和协调性。
- 部件位置的挪移
很多情况下是上下结构或者左右结构部件的左右高低调节。以欧阳询字体为例,他在书写一些上下结构的字时经常会使用这种方法。比如"察"字,上边部分中的某些笔画组成的结构会左移,而下面部落的一些部件会相应右移。
这样一调整,即便字里存在着这种上下部件的看似不平衡的布局,但整体字的重心却达到了巧妙的平衡。在左右结构字里也有效,对左右部件进行位置的微调,像是高低错落的调整能让原本略显呆板的字变得灵动,重要的是符合整体美感的要求和书写的和谐性。
- 改变部件比例
增加或者减少部件的占位比例在楷书穿插避让里也是一个手法。观察"尘"字,其繁体写法为"塵",上面的"鹿"如果按照正常比例书写,下面的"土"字会显得非常拥挤而且字会显得头重脚轻。所以在书写时会缩小上面"鹿"字的比例,让下面"土"字有足够的空间,同时整个字的重心能稳稳地落在中间。
还有"别"字,左边的"另"字部分为了避让右边的立刀旁,往往也是调整自身所占空间比例,收紧自身结构,防止和右边部件发生笔画重叠或者空间占用过于杂乱的情况。
笔画形态变化带来的避让
- 变直为曲
为了避让其他笔画或者部件,笔画会把直线写成曲线。好比"己"字,在书写时,最后一笔如果按照常规的弯钩写法很容易与其他笔画造成视觉上的冲突,或者在一些先写其他部分后写这一笔画的顺序下不利于书写连贯。所以就会把弯钩变成略带弧度更加弯曲的形态,这个弯曲的幅度既能体现出字本身的美感,同时能很好地避让整个字里的其他笔画。同样在一些复杂的字中,如"图"字里包含的"己"形部分,也遵循这样的笔画变直为曲的避让原则。
- 起笔收笔形态的改变
许多楷书字的笔画在起笔和收笔的地方会发生形态的改变以实现避让。以"日"字为例,左边的竖画如果是常态起笔,在一些字体风格或者与其他字组合书写时,可能会显得太突兀或者挤压同结构字中的其他笔画。因此,会把起笔变成尖锋起笔,在视觉上减弱了其对左边空间的侵入感。还有收笔,"日"字右边的竖画收笔不加粗或者不做顿笔太过明显的处理,这同样做到了避让相邻笔画或者周围字的空间,使整个字看起来更加紧凑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