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胜:跟随朱元璋43年,功劳仅次于徐达、常遇春,却死得最冤
冯胜:跟随朱元璋43年,功劳仅次于徐达、常遇春,却死得最冤
1395年,太祖朱元璋赐予宋国公冯胜一杯毒酒。冯胜饮下后对朱元璋说:“好酒,这是我第一次喝到如此美味的酒。圣上能否看在我们40多年君臣之情的份上,饶我家人性命?”朱元璋的一句话,让冯胜彻底心凉:“她们活不成了!”
每一个王朝的建立都离不开一帮骁勇善战的武将,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亦是如此;
身边除了冯胜,还有常遇春、邓愈等人,这些武将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打仗是一把好手,但是大大咧咧的情商低;
在乱世是枭雄,但在治理国家上若不及时转变自己角色的话,就会成为开国皇帝的眼中钉,尤其是像冯胜这样,很容易引起朱元璋的猜忌,这一点他不如汤和。
在朱元璋拿下定远以后,冯国用带着弟弟冯胜前来投奔朱元璋,当时冯胜兄弟穿着跟儒生一样,朱元璋以为他们是书生,但是冯国用在朱元璋面前露了一手,朱元璋很是高兴,将冯胜兄弟当成自己的心腹。不过在一开始,冯胜的表现确实不如哥哥冯国用。
冯胜兄弟投奔朱元璋的时间比较早,那时候常遇春、李文忠、邓愈他们都还没有投奔到朱元璋麾下;冯国用武艺高强,爱读书还擅长兵法,可以说是一个文武全才,朱元璋在外行军打仗有一个习惯:不会让其他人靠近他的营帐。
但冯国用是个例外,与朱元璋的感情很好;不过可惜的是冯国用仅跟了朱元璋7年的时间便病逝了,朱元璋称帝后将其追封为郢国公,若冯国用不这么早去世的话,他的地位不会比李善长差。
冯国用去世时他的儿子还比较小,不能继承父亲衣钵;但冯胜凭着自己的战功已经做到元帅之位,朱元璋便决定冯胜继承兄长职位,掌管亲军。
在朱元璋称帝之前,冯胜几乎参加了朱元璋所有重要的战役:
比如龙湾之战,冯胜一马当先,陈友谅大败,冯胜追击陈友谅300公里,先后拿下太平以及安庆两座城池;
在鄱阳湖之战中冯胜表现得也非常英勇;后来冯胜又跟随徐达攻打张士诚,在安丰将张士诚麾下大将吕珍擒获;在论功行赏的时候,冯胜仅次于平章常遇春。
徐达是智勇双全的帅才,常遇春是悍将,而冯胜则是骁将。元末明初名将如云,冯胜能仅次于徐达与常遇春,保持千年老三的位置,已经很不错了。
朱元璋大封功臣时,冯胜与徐达、李善长等人一起被封为公爵—宋国公,朱元璋在册封诏书上说:冯胜兄弟亲同骨肉!可见朱元璋对冯胜兄弟的评价是极高的,而且除了封赏以外,还与冯胜家联姻:
冯胜长女嫁与常遇春长子常茂
冯胜此女嫁给朱元璋第五子周王朱橚
冯胜侄女,也就是冯国用的女儿,嫁给朱元璋的义子沐英。
朱元璋便利利用这三桩婚姻将冯胜与自己牢牢地捆绑在一起。
但不管冯胜如何骁勇善战,仍旧不能超越徐达与常遇春,是为什么呢?
原因很简单:冯胜能打不假,但身上的毛病也挺多,而且有实实在在的失败案例在:
第一次冯胜奉命攻打高邮,结果中了张士诚的口袋阵,损兵折将,损失比较严重,朱元璋赏了冯胜十大军棍,并且让冯胜走着回高邮;
第二次冯胜跟随徐达北伐,徐达在回京前嘱咐冯胜一定要按兵不动,结果徐达前脚刚走,冯胜接着就违抗徐达的命令撤退;这次虽然没有惩罚,但是赏赐少了很多。
冯胜虽然毛病多,但确实能打,大明建立以后,仍旧需要徐达、邓愈等人南征北战,冯胜作为骁将自然也不例外,有两次大战向朱元璋证明了自己的实力,但也成了朱元璋猜忌他的直接原因:
第一次是冯胜对战王保保,王保保是元末有名的战将,汤和就曾在王保保那里吃了大亏;洪武三年冯胜跟随徐达北伐,徐达将大军分成三路,分别由徐达、李文忠与冯胜带领,结果徐达跟李文忠都没有占到便宜,冯胜俘虏元军20000人,十几万头牛羊浩浩汤汤的回来。
第二次是在洪武二十年,冯胜对战纳哈出,纳哈出是元朝名将后代,打仗很厉害;此时:徐达、常遇春、李文忠、邓愈等大将都已经病逝,开国六公爵能用的就只剩冯胜,朱元璋下令冯胜率领20万大军北征,没想到冯胜不费一兵一卒直接将纳哈出以及20万元军劝降,不战而屈人之兵,如此大功不管是放在谁身上都会加官进爵。
但冯胜不明白的是:此时朱元璋已经年老,在马皇后以及太子朱标去世以后,疑心病更重;冯胜确实有能力,若冯胜不懂得如何缩起脖子做人,朱元璋会很忌惮他的能力。
开国六公爵当中徐达、常茂、李文忠、邓愈都是病逝,李善长虽已退休但还是被满门抄斩,可以说是罪有应得,而冯胜应该是死得最冤的一个,因几件小事不明不白被朱元璋赐死:
朱元璋担心皇太孙驾驭不了冯胜这样德高望重的老将;
蓝玉被杀以后,朱元璋曾将汤和以及冯胜召入京城,汤和装病躲过一劫,而冯胜没有认识到眼前的形势,虽没有太过分的举动,但还是被御史一点一点的都挖了出来:
藏匿蒙古战马
敲诈纳哈出之妻珠宝
冯胜强纳蒙古王子之女为妾
女婿周王朱橚私下去凤阳见冯胜
朱元璋便在汤和病逝前,将冯胜赐死,并且在赐死的诏书上说“冯胜诸子不得继承他的爵位”,宋国公一脉便在勋贵中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