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紧急避险原则,防范法律风险
掌握紧急避险原则,防范法律风险
紧急避险是刑法中规定的一种正当防卫行为,其目的是为了保护国家公共利益、个人或他人的生命、身体、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侵害。掌握紧急避险的原则和方法,对于在紧急情况下做出正确判断、防范法律风险具有重要意义。
紧急避险的概念及法律规定
紧急避险,是指在面临非法侵害或者即将面临非法侵害的情况下,为了避免或者减轻国家、公共利益或者他人合法权益的损失,采取的紧急措施。紧急避险是一种合法的避险行为,不构成犯罪。我国《刑法》第二百四十二条规定:“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他人或者自己的生命、身体、财产、其他合法权益免受正在进行的非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非法侵害行为的措施,对侵害人造成损害的,不负刑事责任。”
紧急避险的主要特点
紧急避险行为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
必要性:紧急避险行为是出于保护国家公共利益、个人或他人的生命、身体、财产和其他权利的必要。在面临正在进行的侵害时,为了保护权益免受损害,紧急避险行为是必要的。
损害性:紧急避险行为是对侵害者造成损害的。紧急避险行为并非对侵害者进行攻击或者伤害,而是在保护自己或他人权益的过程中,由于无法避免的对侵害者的损害。
免责性:紧急避险行为不负刑事责任。根据《刑法》第二十条规定,紧急避险行为不负刑事责任。
紧急避险的原则
在紧急避险过程中,为了确保紧急避险行为合法有效,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必要性原则:紧急避险行为必须是针对正在进行的非法侵害,且为了保护国家、公共利益、他人或者自己的生命、身体、财产、其他合法权益。
适度性原则:紧急避险行为应当在必要的范围内进行,避免不必要的损害。同时,紧急避险行为应当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进行,不得违反法律规定。
及时性原则:紧急避险行为必须在面临非法侵害的过程中进行,一旦侵害行为结束,紧急避险行为就不再适用。
权利义务平衡原则:在紧急避险过程中,应当充分考虑各方权利和义务的平衡,避免因紧急避险行为而导致其他不必要的损失。
紧急避险的实施及法律风险防范
在紧急避险过程中,实施者应注意以下几点,以避免法律风险:
- 实施紧急避险行为前,应当尽量通过其他合法途径解决问题,避免使用暴力或者违法行为。
图2:紧急避险行为示意图
在实施紧急避险行为时,应当注意使用最低限度的暴力,避免使用过多的暴力。
实施紧急避险行为时,应当注意保护他人合法权益,避免因紧急避险行为而导致他人权益受损。
实施紧急避险行为后,应当尽快报告有关部门,并配合有关部门进行善后处理。
紧急避险是法律领域内一种重要的避险方式,掌握紧急避险原则对于防范法律风险具有重要意义。在遇到紧急情况时,我们应当遵循紧急避险的原则,谨慎实施紧急避险行为,以保护国家、公共利益、他人或者自己的生命、身体、财产、其他合法权益。同时,我们还应当加强法律意识,提高法律素养,以避免在紧急避险过程中因违法行为而受到法律制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