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国忠才是安史之乱的罪魁祸首,是他将安禄山逼到了谋反的地步
杨国忠才是安史之乱的罪魁祸首,是他将安禄山逼到了谋反的地步
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关键转折点,而杨国忠在其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本文将从唐玄宗时期的政制改革、宰相制度的变化,以及杨国忠与安禄山之间的矛盾,深入分析杨国忠在安史之乱中的作用。
杨国忠可谓是历史上因为裙带关系而发家的人物之一,诸如之类的还有卫青和霍去病等人!不巧的是,杨国忠并未像以上二人为国家做出贡献,反倒是给国家添了不少的麻烦!更是间接地将自己的妹妹逼死在马嵬坡,真可谓是讽刺无比!
杨国忠最初的名字是叫作杨钊,后来在杨贵妃被玄宗看上之后,唐玄宗将其名字改为杨国忠,并且逐步地将其升任为宰相。说来也是讽刺,“国忠”者却一日不停地腐蚀大唐的基础。经过了武则天时代后,皇位继承混乱,甚至使得各地藩王都具有了对皇位的觊觎之心!
其中,以政变的方式登上皇位后的唐玄宗,为了维护皇权和稳定国内发展,遂开始了三省六部制改革。原来的人们所公知的中书、门下、尚书省的权力制衡和职能分工逐渐地泯灭了之间的清晰划分。
同时为了提高行政效率,于是玄宗时期的宰相总人数逐步下降到四人以下,同时让其具备了制定政策和推动实施的行政权力。唐玄宗此外还将门下省与中书省合并在一起,让尚书省真正地成为了政府的执行部门,其长官一改以往不再参与政策的制定。
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似乎看到了唐朝的中枢体制在向着明朝时期的内阁制演进。唐玄宗的每个时段,我们都可以发现都存在着一个或者两个强有力的宰相主持着唐政府中央的政务。
早在开元时期,行政的决策权在姚崇和张说之间来回交替。后来的姚崇排挤了张说,在姚崇死后,终于轮到了张说长期把持朝政。而这种轮流决策的模式一直延续到李林甫和杨国忠时期。
况且唐玄宗并没有放松在权力面前的掌控,他在宰相执政的同时,不断地从集贤院和翰林院等机构选拔资历较浅的官员帮他处理事务、书写文件和参谋政策。此时的宦官便成为了唐玄宗权力的拓展,因此唐玄宗能够绕过正常行政手续将自己的意图付诸实施。
然而这一切的正常运行离不开君主的监督,唐玄宗后期转向享乐主义,这使得朝廷重要的权力彻底地落在“内阁首辅”的身上,给后来的事变埋下了祸患。唐明皇的天宝元年时期,大唐的正式的边防军总兵力达到了惊人的四十九万人,而且是几乎所有的有深刻的战斗经验的劲卒。
而较为尴尬的是当时的唐朝中央政府根本没有与之抗衡的。在这种边重内轻的情况下,宰相都可以兼任部分节度使,从而掌握一部分的作战兵力。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将边疆的节度使调回朝中担任宰相是比较有效地控制强大的边防军的重要手段。
也就是说,节度使中如果有特殊贡献的人,也可以到长安做宰相,而宰相也可以出去领兵,此外还可以深化中央对边疆的控制!但是这种运行制度在李林甫、杨国忠担任宰相的时候遭到了严重的破坏。那时的宰相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逐渐开始重用文化水平不深、无法做宰相的异族将领,从而给安禄山此后的叛乱提供了物质基础。
由于安禄山鄙视杨国忠这样的裙带关系的权贵,而杨国忠也不断地反击安禄山,并且连续上告玄宗安禄山要谋反,想要置安禄山于死地。在唐玄宗的天宝十四年间,杨国忠甚至暗中指使当时官员包围了安禄山在长安的房子,激烈地搜索安禄山造反的证据,更进一步,甚至逮捕了安禄山当时的门客,送到御史台进行处理。
杨国忠的这些极端的手段,等于直接将本无反心的安禄山逼到了必定谋反的地步。由于杨国忠一再地逼迫安禄山,遂使得安禄山心生不满,谋反的心态愈见明朗。然而政治上的低能儿杨国忠并不知道此时的安禄山并不是其他的行政官员。
结语:他手下控制的三镇兵力大约达到了十九万人,估计占到当时边防官兵的百分之四十以上,大约占全国总兵力的三分之一,再加上其后来又进一步收服了阿布思的数万精兵。可以说,此时的安禄山凭借其强大的总兵力足以和整个唐帝国抗衡。
然而最为重要的玄宗却昏招尽出,天真地以为安禄山不会谋反,结果事实让他震惊无比!外战是外行的杨国忠逼反了安禄山,自己也落得个凄凉的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