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社火,庆城古老的文化艺术形式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社火,庆城古老的文化艺术形式

引用
澎湃
1.
https://m.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30144801

社火是一种源远流长的民间文化娱乐活动,在中国的农业文化区广泛流行。作为庆城地区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文化艺术形式之一,社火不仅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更展现了当地人民独特的伦理观念和精神风貌。

社火作为一种民间文化娱乐活动,广泛流行于中国的农业文化区。作为中华民族早期农耕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庆城社火千百年来兴盛不衰,不仅传承了历史文化传统,更富有古老的文化气息。在其表演形式的背后,反映着庆城人民的伦理观念和精神风貌,是人民群众自我表现、自我教育、自我欣赏、自我娱乐的文化工具。

庆城作为庆阳农耕文化的核心区域,社火表演形式丰富多样,包括戏曲故事、耍狮子、跑旱船、舞龙灯、踩高跷、扭秧歌、打腰鼓、车亭子、跑驴等。民谚云:"庄稼汉乐,正月闹社火",故社火也被称为“闹社火”或“耍社火”。

庆城社火多以村或“社”为单位进行表演,各村、社相互比赛,以压倒对方为荣。“社火会”是社火的民间组织机构,举办社火时,村民们都以能装扮社火人物为荣,希望能给自己和家人带来吉祥,为此积极捐钱捐物,毫不吝惜。正月十五前后是耍社火的高峰期,人们热情高涨,村镇热闹非凡。

社火队伍往往以“风婆娘”开路,这是跟“雨师”相应的“风姨”的形象,在神话里是兴风降雨的神,其形状类似彩旦,奇丑无比,耳垂吊着红辣椒,一手摇扇,一手拿着写有“风调雨顺”的菱形膏药旗子,用夸张、滑稽的大幅度动作扭来扭去,令人捧腹,表现了人们祈盼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心情和愿望。社火出发后,鼓车开道,喜响震天,随后是威风凛凛的彩旗队、浩浩荡荡的锣鼓队、喜气洋洋的秧歌队,里面穿插着旱船、舞狮、舞龙、跑驴等必不可少的项目。戏曲故事常在社火中占主角,过去以马上表演为主,现在以彩车车亭子为主。“保皇嫂”,表现关公的忠义;“打镇台”,讲述英雄的末路;“拾玉镯”展现少女的春情;“三娘教子”,宣扬人伦孝道。观众正看得如痴如醉时,震耳欲聋的锣鼓队又过来了,上百人排成不同的队形,手中铙钹上下翻飞,敲响太平盛歌。

庆城社火分大耍和小耍,小耍即只出车队、彩旗队和秧歌等,大耍则名目繁多,难易俱全。无论小耍还是大耍都颇具古风,几十面三角形狼牙边的大旗,上书各个乡村之名。敲上威风锣鼓,锣鼓手少则数十,多则上百。打锣鼓有一定套数,分老曲、新曲、紧三火等。老曲雄壮浑厚,新曲悠长明朗,紧三火紧张热烈。雄旗猎猎,统炮轰隆。若在街上和其他村的社火队相逢时,讲究礼让。先到者闪到一边。后来者先走,这明是礼让,暗则挑战和较量。鼓声一时大震,都想以气势压倒对方。各家的社火扮演人物,也以动作、语言、换花样等,使出浑身的解数,吸引观众。

社火中的精华,是高难艺术芯子,即在一个专用的桌子上,固定一根形状各异的拇指粗的钢筋,约两米高,用色纸在上面根据形态做出各种造型的东西,如棉花、果树、纺车、布机,龙、虎等世间百物,然后按其内容把男女小孩(年龄一般4—5岁)装扮成戏剧人物,站立顶端,少则 1人,多者10余人。或并立、或叠置、或横卧、或倒立。有的双臂摆动,像在行走,有的似荡秋千,高悬在2丈虚空,场面以惊、险、巧、奇著称。

社火中的高跷往往成群结队而行。踩高跷,庆城人叫“走柳木腿”。在《列子·说符》中对高跷曾有过记载,民间还流传着高跷起源的故事:春秋战国时,以滑稽著称的晏婴,一次出使邻国,邻国人笑他的身材矮小,他就装了一双木腿,顿时“高大”了起来,弄得邻国君臣啼笑皆非,他又借题发挥把邻国君臣挖苦了一顿,使得他们自讨无趣、狼狈不堪。人们说踩高跷的风俗就是这样流传下来的。表演踩高跷时,将制作的“木腿”紧缚在演员的腿上,腿两边都设计有踏脚的“踏板”,使演员的腿脚牢系“木腿”上,浑然一体,便于自由走动。“柳木腿”分“三尺腿”、“四尺腿”、“五尺腿”3种。技术精湛的人走高腿,技术拙劣的人走低腿。技术高超的表演者能自倒自起,跳墙跨凳。高跷表演的内容多是戏剧人物造型,如《白蛇传》、《火焰驹》、《回荆州》等,也有扮演丑角的,如《西游记》中的孙悟空、猪八戒,如《柜中缘》中的小淘气,《屠夫状元》中的胡三,《三滴血》中的晋信书等,动作夸张,惹人发笑。踩高跷演员的化妆比较粗糙、滑稽、荒诞,只要稍微形象一点,观者能明白其中意思就行了。艺高胆大的,走起路来故意歪歪扭扭,显得摇摇欲倒,让人捏—把汗;有的行走间忽然劈一个双叉,坐在地上撒娇,当别人去扶时,将身子一纵,突然又跳将起来,立刻引来观众一阵喝彩。

跑旱船,也叫踩“旱船”、“莲船”、“彩船”,是庆城秧歌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船体用木棍或竹棍结扎成型,用彩色绸缎或彩纸装饰一新,还要插上彩花,在夜晚表演必须挂红纱灯。船体象征水的部位,长约5到7尺,宽3尺左右。演员多是穿红着绿的青年妇女,按表演者身材的高低,用白布或彩色布围起来,但不能把演员脚露出来。把船体从演员身上套入,双手扶住船的两沿,由一名老艄公摇橹,进行划船表演。船时而微微划动,徐徐前进仿佛船随水漂流,时而左右摇荡,大起大落,犹如船在搏击风浪。

狮子舞主要是看武士用绣球逗引狮子时的套路干净利落的拳脚功夫。耍狮子在庆城历史悠久,约有百余年的历史。制作“狮子”时,先用竹子或木棍扎成骨架,用纸糊上,再让画工画成“狮子”。现在多是用购买来的现成的“狮子”道具,色彩、造型更为逼真。演出时,一头“狮子”需要3个男青年演员来表演,一人手执绣球引领,2人藏在“狮子”空腹中,必须配合默契。较常见的表演内容有“狮子滚绣球”、“勇士戏狮”、“群狮戏”、“狮子带仔”等。

龙灯舞,庆城人也叫“耍龙”、“耍龙灯”。据《春秋寒露》记载,它起源于汉代,经历朝而不衰。龙的形象各有特色,“龙”长约数丈,分数节,每节用撑竿撑起,由数名演员表演,随鼓乐踩鼓点,擎撑杆自由舞动,急而高耸,忽而低下,上下滚翻,蜿蜒腾飞,甚是壮观。

类似跑旱船的活动还有“跑驴”,也是用竹、木制作成可爱的驴形,扮演赶驴的多半是活泼可爱的孩子,哨子一吹,毛驴前呼后拥,打滚作揖好不热闹。

秧歌原是陕北的一种娱乐活动,1941年间传入原庆阳县。当时的秧歌主要以反映“边区大生产”为主要内容,演出的节目有《兄妹开荒》、《转变二流子》等。1942年陕甘宁边区出现了蓬蓬勃勃的群众性“新秧歌运动”,创造出许多具有革命内容,形式朴实健康的新秧歌,被当时的边区群众称为“斗争秧歌”、“翻身秧歌”,充分反映了边区人民翻身得解放的喜悦心情。庆城人把秧歌表演也称扭秧歌,出时男女不限,参演的人越多越好。表演时男女演员身着彩装手舞彩练,踏着十字节拍边走边扭,锣鼓喧天,喜气洋洋。

地故事,庆城人也叫“跑社火”,就是在“地上”表演的故事。这种“故事”适宜晚上表演,家庭院落、机关单位院子、街道、打麦场都可作为表演场地。地故事在内容上源于古典传说,也有自编自演的创作节目。地故事的演出,由演员根据情节,依次按不同的队列出场表演,队伍变化灵活,有分有合。演出过程要灯火通明、焰火助兴。有时还将杂耍、武术融入其中。在一年的正月十五,一些乡村还挑选一“巧嘴人”扮成“春官”说几句顺口溜。例如,见男说男像“潘安”,见女说女赛“貂蝉”。在饭店酒店门前耍社火,就说:“你家酒菜十里香,好像天上玉琼浆,过路君子喝一口,永生永世也难忘。”把众人逗得捧腹大笑,开心至极。在此类“故事”中,常见的还有“害婆娘”(丑婆)和“蛮老汉”(丑汉),也是最逗趣,最有意思的。这一对角色均由社火队里性情活泼、幽默,有较强表演能力的男性表演。“害婆娘”手里拿着棒槌或苕帚,耳坠两个大红辣椒或大红爆竹,脸蛋涂得红红的,嘴唇上涂着一层厚厚的口红,嘴角点一颗大黑痣,戴一头假发髻,发髻在脑勺后高高翘起,髻梢上插一枝花,上下颤悠,十分可笑。“蛮老汉”的脸画得越“蛮”越好,手拿一杆长长的旱烟袋,时吸时停,头戴一顶大小很不相宜的帽子。“害婆娘”和“蛮老汉”是一对“活宝”,两人相互逗趣,时而互相追逐,时而故作哭笑,一颦一笑,都显得十分幽默、滑稽。他们在“故事”队伍中自由穿插,往来自如,随意表演,使整场演出气氛异常活跃。

庆城社火中的人物脸谱也很讲究,体现着人物的身份和性格。脸谱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常常形容人的脸色的变化,比如说:吓得煞白,臊得通红,晒得漆黑,生病的人形容脸色蜡黄等等。常常画红脸,比如关羽,奸险狡诈之人如曹操,常画白脸,而铁面无私的包公形象则用黑脸来代表等等。如马社火中,用桃子装饰孙悟空的脸谱,在黄帝脸谱额上画白云托日,表示功冠日月,在刚直的黑脸包公额上画月牙,表示肝胆照日月。一般画红脸的关公代表正义和神的化身,在社火队伍行进途中,或者去单位表演时,往往有人抱着体弱多病的小孩请求抹红,即将关公脸谱上的红色涂在孩子的额前,也称过关。此时关公嘴里念念有词“小小孩童来过关,能把疾病带上天。长大若能把书念,保证是个文状元。”过完关,家长就会喜滋滋地给关公呈上一个红包,以谢神保祐之恩。虽然不乏迷信的成分,但无疑表达了乡民们对神灵寄托的除病辟邪、保佑平安的最美好的愿望和最淳朴的理想。

社火所到之处,无论是单位还是企业公司,家家户户鸣放鞭炮,恭敬迎送,俗称接社火。并将糖点、烟酒放入收礼车中,关公最受尊敬,人们争着给其身上披上大红被面,名曰“披红”。

庆城社火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内容丰富,热闹红火,它是绽放在农村文化艺术园地的一朵绚丽多彩的奇葩。随着时代的进步,社火这一文化娱乐活动的内容也必然会与时俱进,不断发展创新。它在弘扬先进文化、宣扬新生事物、激发人们情绪、丰富农村文化生活、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方面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它作为民间艺术形式的一种,作为文化艺术形态,大家有理由重视和保护这些民俗文化,使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更加辉煌。

本文原文来自澎湃新闻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