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珪:北宋名相与著名文学家的传奇人生
王珪:北宋名相与著名文学家的传奇人生
王珪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官至宰相。他以文学才能步入仕途,历任多职,擅长撰写朝廷重要文告。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他的生平事迹和文学成就。
王珪(1019年—1085年6月12日),字禹玉,北宋名相、著名文学家。祖籍成都华阳,幼时随叔父迁居舒州(今安徽省潜山县)。仁宗庆历二年(1042年),王珪进士及第,高中榜眼。初通判扬州,召直集贤院。历官知制诰、翰林学士、知开封府等。哲宗即位,封岐国公。旋卒于位,年六十七,赠太师,谥文恭。王珪历仕三朝,典内外制十八年,朝廷大典册,多出其手。自执政至宰相,凡十六年,少所建明,时称“三旨相公”。原有文集百卷,已佚。《四库全书》辑有《华阳集》四十卷。
轶事典故
三旨相公
王珪为相时,少有建明,被时人称为“三旨相公”。他上殿进呈时,称为“取圣旨”;神宗决定后,称为“领圣旨”;退朝后告诉禀事的人,称为“已得圣旨”。
四相簪花
庆历五年(1045年),韩琦知扬州时,官署后花园中有一种叫“金带围”的名贵品种的芍药,花朵硕大,灿若金带。韩琦邀同僚王珪、王安石、陈升之共赏此花,并提议谁赋诗最早,可独占此花。王珪才思敏捷,率先成诗,韩琦遂命人将此花插在王珪的帽子上,时人称之为“四相簪花”。
人物生平
王珪祖籍成都华阳,幼时随叔父迁居舒州(今安徽省潜山县),后代都成了舒州人。
王珪秉性宽厚沉稳,谦和礼让。他勤思苦学,天资过人,落笔则出语惊人。宋仁宗庆历二年(1042年),高中进士甲科第二名(榜眼)。初任扬州通判,后被召入京城在集贤院值班,随又为三司盐铁判官、修起居注、知制诰等。英宗即位后,迁翰林学士,不久拜参知政事。神宗即位后,加门下侍郎,同平章事,封歧国公。哲宗即位后,加太子太师,封岐国公。元丰八年(1085年)六月十二日,王珪卒于位,年六十七,赠太师,谥文恭。
文学成就
王珪以文学进用,受同僚共同推崇赞许,其文章气魄宏大华丽,自成一家,朝廷重大的典制策令,多出自于他的手,词林人士都称赞他。自熙宁初年开始,连续为皇室起草诏书十八年。但他官任到宰相,共十六年,没有多少建树,大多是谄谀歌颂之词。他亲笔撰著的《宋两朝国史》一百二十卷、《在京诸司库条式》一百三十卷、《百官公卿表》三卷等,均已散佚。
王珪的文学成就主要体现在他的诗歌创作上。他的诗作现存404篇,其中不乏佳作。他的诗歌风格多样,既有描写自然景物的清新之作,也有反映社会现实的深刻之作。他的诗歌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王珪的文学成就不仅体现在他的诗歌创作上,还体现在他的散文创作上。他的散文现存19篇,其中不乏佳作。他的散文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