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能模量与损耗模量:材料科学中的弹性与粘性
储能模量与损耗模量:材料科学中的弹性与粘性
我们在上一节教程中介绍了剪切模量,以及弹性模量(在之后我们将拉伸模量统称为弹性模量),这次就以剪切模量为例,介绍储能模量和损耗模量。
直接给出定义:
剪切模量由储能模量和损耗模量组成
那么,弹性模量是不是也是由储能模量和损耗模量组成呢?
是的,弹性模量的组成部分也是储能模量和损耗模量。
总之需要记住,剪切和拉伸都是流变学的研究范畴,如果剪切有某种特性,那么拉伸通常也会有,反之亦然。
既然剪切模量由储能模量和损耗模量组成,那么它们之间的比例关系如何呢?我们可以通过计算相位角δ的值来确认材料中储能模量和损耗模量的占比。这里不需要深入了解δ的具体含义和来源,后续会专门讲解这个概念。
现在给出一个图示,帮助大家理解如何通过δ计算储能模量和损耗模量。假设我们有三种材料,通过剪切试验得到了三个G值,这些值是相同的,但方向不同,方向由δ控制。
通过观察这个图,我们可以发现,一旦计算出剪切模量G,并知道相位角δ,就能轻松计算出储能模量G’和损耗模量G’’。计算公式如下:
G’ = cosδ × G
G’’ = sinδ × G
储能模量的定义是:材料中弹性的组成部分。
弹性通常在弹簧中体现,当我们拉伸弹簧后释放,它会回到原来的位置。从能量的角度来看,弹簧储存了拉伸时的能量,释放时再将这部分能量释放出来。材料的弹性与此类似,当施加应力使材料产生应变时,材料会储存一部分应变能量,这部分能量就是储能模量。释放应力后,材料会像弹簧一样释放这部分能量并恢复应变。
然而,材料与弹簧有一个重要区别:弹簧释放后会完全回到原位,而材料只会部分恢复,恢复的程度取决于损耗模量。
损耗模量的定义是:材料中粘性的组成部分。
这个概念相对抽象,需要仔细思考。我们可能都注意到,当摩擦或掰动材料时,材料会发热甚至烫手,这是因为施加的力有一部分转化成了材料的热量。
同样地,当我们拉伸弹簧时,施加给弹簧的能量会有一部分转化为摩擦热,这部分能量会从总能量中扣除。虽然弹簧的损耗模量很小,以至于我们认为它完全恢复了,但对于其他材料,损耗模量可能远大于弹簧,因此必须考虑损耗模量带来的能量损失。
这里有点抽象,我用一个图来说明:
比如我们手里拿个球,然后放手后是不是会回弹,但是大家都观察到,这个球他不会完全完全回弹回去,除去了空气摩擦力的影响,我告诉大家,是因为小球在接触到地面的时候,发生的不是完全弹性碰撞,也就是说,在碰撞的这个过程中,小球自身会产生热,损耗掉一部分能量,这部分能量就是损耗模量,懂了吧?至于途中的E’和E’’,我相信大家能看懂,这是弹性模量中的储能模量和损耗模量符号
我们不妨多说一点,为啥有的资料,会告诉你弹性模量等于储能模量,大家想想,假如我这种材料,弹性模量里面,基本上没有损耗模量,都是由储能模量组成的,比如钢铁,这种情况下,弹性模量肯定就是储能模量了,但是在流变学里面,我们有很多材料损耗模量都比弹性模量大,这两怎么可能相等,所以大家懂了吧?
这就是储能模量和损耗模量,我下节教程,带大家看几个典型的材料的储能模量和损耗模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