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悦读】唐•韦应物《滁州西涧》赏析及同步练习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悦读】唐•韦应物《滁州西涧》赏析及同步练习

引用
1
来源
1.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4/1215/07/503199_1142012818.shtml

《滁州西涧》是唐代诗人韦应物的代表作之一,这首写景的小诗,描写春游滁州西涧赏景和晚潮带雨的野渡所见。全诗意境优美,情感深沉,展现了诗人独特的艺术魅力。


滁州西涧
唐·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词句注释】
1.滁州:现在安徽省滁县。
2.西涧:在滁县城西,俗名上马河。
3.怜:爱。
4.深树:枝叶茂密的树。
5.野渡:郊野的渡口。

【白话译文】
我怜爱生长在涧边的幽草,涧上有黄鹂在深林中啼叫。
春潮伴着夜雨急急地涌来,渡口无人船只随波浪横漂。

【作品赏析】
《滁州西涧》是唐代诗人韦应物的一首写景七绝。作者任滁州刺史时,游览至滁州西涧,写下了这首诗情浓郁的小诗。这首写景的小诗,描写春游滁州西涧赏景和晚潮带雨的野渡所见。首二句写春景、爱幽草而轻黄鹂,以喻乐守节,而嫉高媚;后二句写带雨春潮之急,和水急舟横的景象。此诗写的虽然是平常的景物,但经诗人的点染,却成了一幅意境幽深的有韵之画,还蕴含了诗人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与忧伤情怀,也就是作者对自己怀才不遇的不平,表露了恬淡的胸襟和忧伤之情怀。
诗写暮春景物。“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诗人独喜爱涧边生长的幽草,上有黄莺在树阴深处啼鸣。这是清丽的色彩与动听的音乐交织成的幽雅景致。暮春之际,群芳已过,诗人闲行至涧,但见一片青草萋萋。这里幽草,深树,透出境界的幽冷,虽然不及百花妩媚娇艳,但它们那青翠欲滴的身姿,那自甘寂寞、不肯趋时悦人的风标,与作者好静的性格相契合,自然而然地赢得了诗人的喜爱。这里,“独怜”二字,感情色彩至为浓郁,是诗人别有会心的感受。它表露了作者闲适恬淡的心境。首句,写静;次句,则写动。莺啼婉啭,在树丛深处间飞舞。莺啼似乎打破了刚才的沉寂和悠闲,其实在诗人静谥的心田荡起更深一层涟漪。次句前头着一“上”字,不仅仅是写客观景物的时空转移,重要的是写出了诗人随缘自适、怡然自得的开朗和豁达。
接下来两句侧重写荒津野渡之景。景物虽异,但仍然循此情愫作展衍:“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到傍晚时分,春潮上涨,春雨淅沥,西涧水势顿见湍急。郊野渡口,本来就荒凉冷漠,此刻愈发难觅人踪。只有空舟随波纵横。“春潮”与“雨”之间用“带”字,好像雨是随着潮水而来,把本不相属的两种事物紧紧连在了一起,而且用一“急”字写出了潮和雨的动态。结尾句用“无人”,渡口的“野”。两句诗所描绘的情境,未免有些荒凉,但用一“自”字,却体现着悠闲和自得。韦应物为诗好用“自”字,“自”字皆可释为“自在”“自然”之意,含有“自我欣赏”、“自我怜爱”的意蕴。“野渡”句当作如是解。舍此,便与一二句相悖谬了。这两句以飞转流动之势,衬托闲淡宁静之景,可谓诗中有画,景中寓情。
这首诗中有无寄托,所托何意,历来争论不休。旧注以为这首诗有政治寄托,说是写“君子在下,小人在上之象”,蕴含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可奈何之忧伤,但过于穿凿附会,难以自圆其说。有人认为“此偶赋西涧之景,不必有所托意”。实则诗中流露的情绪若隐若显,开篇幽草、黄莺并提时,诗人用“独怜”的字眼,寓意显然,表露出诗人安贫守节,不高居媚时的胸襟,后两句在水急舟横的悠闲景象中,蕴含着一种不在位、不得其用的无奈、忧虑、悲伤的情怀。诗人以情写景,借景述意,写自己喜爱和不喜爱的景物,说自己合意和不合意的事情,而胸襟恬淡,情怀忧伤,便自然地流露出来。

【作者简介】
韦应物(737-792),唐代诗人。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贵族出身,曾为唐玄宗侍卫,后来发奋读书,成为有名的诗人。他的诗以古风和五律最受人推崇,风格古淡隽永,后人将他与柳宗元并称为“韦柳”。

【同步练习】
1.选一选。
①“独怜幽草涧边生”中,“怜”字的正确解释是( )
A.怜悯 B.爱 C.可怜
②“上有黄鹂深树鸣”中,“深”字的正确解释是( )
A.茂密,茂盛 B.深刻,深人 C.久,时间长
2.《滁州西涧》按照从( )到( )的顺序描写了岸边( )时的景色和水上( )时的景色。
3.本诗写到了幽草( )、( )、( )、雨、野渡、舟等景物,色彩浓淡相宜,景物动静结合,是山水诗的佳作,其中“( ),( )。”两句是本诗的名句。
4.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诗歌表现出来的景象。
5.在诗人笔下,幽草的寓意是什么?
6.诗的第一句表明了作者对涧边草的什么情感?最能体现这一情感的是哪个字?
7.后两句历来为人们称道,这两句描绘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又创设出一种怎样的意境?表达出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8.这首诗用了什么手法?表现出诗人怎样的情怀?
9.作者用哪句诗句表达了坚守节操的志向?
10.诗的前两句巧妙的引导读者以听觉来弥补视觉的不足,请加以具体说明。
11.你以为这首诗中的那几个词体现了该诗的主调?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12.这首诗在情与景的关系上有何特色?试略作分析。
13.最后一句中哪个动词用得极妙,又妙在哪里?
14.这首诗用了什么手法?表现出诗人怎样的情怀?
15.这首小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
1.①B。解析:最是喜爱涧边生长的幽幽野草,怜:喜爱。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B。
②A。还有那树丛深处婉转啼唱的黄鹂。深:茂密、茂盛。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A。
2.下;上;晴朗;下雨;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鉴赏。需要考生能够理解全文意思。《滁州西涧》从野草到树丛,春潮还带着密密细雨。从下到上的顺序写岸边晴朗和水上下雨的景色。
3.黄鹂;深树;春潮;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解析:本题考查诗句鉴赏。需要读懂全文,赏析诗句。本诗写到幽幽野草、啼唱的黄鹂、春潮上涨、密密细雨、荒野渡口、横在水面的小舟。春潮带雨晚来急, 野渡无人舟自横。色彩浓淡相宜,景物动静结合。
4.答:我单单喜爱这涧边生长的野草,是那样幽静而富有生趣;河岸上茂密树林的深处,不断传来黄鹂鸟的叫声,是那样婉转动听。因傍晚下了春雨,河面像潮水一样流得更急了;在那暮色苍茫的荒野渡口,已没有人渡河,只有一只小船独自悠闲地横泊在水边,任凭潮来潮去。
5.答:生于偏僻之处而不甘堕落、坦然、安贫乐道的高尚气节。
6.答:情感:喜爱。体现情感的字是:怜
7.答:意象:春潮、雨、野渡、横。
意境:诗人通过这些意象,创设出一种孤寂、闲适的意境。
感情:作者自甘寂寞,恬淡闲适的胸襟。
8.答:这首诗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也有人认为运用了比兴的手法。诗的前两句写自己独爱自甘寂寞的涧边幽草,无意居高媚时的黄鹂。郊野渡口一派水急舟横的悠闲景象,表露出诗人恬淡的胸襟以及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而忧伤的情怀。
9.答: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10. 黄鹂藏身于深树之中,是难以凭视觉直接看到的,只有凭听觉闻其声,才知道它的存在。
11.体现该诗主调的是“独”与“幽”两字。“独”说明作者是独子经行在荒山野渡之间,且与末句“自”字前后照应,贯穿全诗。“幽”字,意境深远,写黄鹂的鸣声,是为了衬托环境的幽静,如“鸟鸣山更幽”,唐诗经常釆用这种反衬手法。俯看幽草,仰听黄鹂,这就把读者带入一个风景优美而寂静无人的野渡荒山。“独”与“幽”两字结合在一起,构成此诗的主调。
12.这首诗运用了寓情于景的手法。诗人独爱自甘寂寞的涧边幽草,无意居高媚时的黄鹂。郊野渡口一派水急舟横的悠闲景象,表露出诗人恬淡的胸襟以及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而忧伤的情怀。
13.答:示例一:“横”这个字用的妙,“舟自横”写出了当时船只的随意停泊,也写出了当时作者的心情是进退两难的:当时想要辞官隐退,却又被逼无奈又无法辞官,写出了诗人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地步。
事例二:横”字用得好,从全诗看,因在“野渡”且又“无人”,故能“自横”,加上诗人当时闲居两涧的境遇,自然使他偏爱这寂寞“幽草”,符合他当时心境
14.这首诗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也有人认为运用了比兴手法。诗的前两句写自己独爱自甘寂寞的涧边幽草,却无意于黄莺,表现出诗人恬淡的胸襟;而夜渡无人,水急舟横的景象里,蕴涵着一种不得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而忧伤的情怀。
15.反映了诗人厌恶喧嚣,寻求宁静的政治情怀和审美心态。

【书法欣赏】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