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南北」和「東西」哪個比較遠?來聽聽古人怎麼定義!
究竟「南北」和「東西」哪個比較遠?來聽聽古人怎麼定義!
在汉语中,“东西”和“南北”不仅是简单的方位词,它们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为什么我们会说“大江南北”而不是“大江东西”?为什么“东张西望”不能说成“南张北望”?让我们一起探索古人是如何定义“东西”和“南北”的。
东南西北是最基本的方位词,但是它们之间就有很大的差别。为什么我们会说“买东西”而不是“买南北”?为什么是“大江南北”而不是“大江东西”?
请说出一些带有东南西北的成语是十分容易的,比如南辕北辙、天南地北,东拼西凑、东倒西歪,东张西望等等。但大家有没有想过为什么这些成语中的“南北”和“东西”不能调换,背后有着怎样的道理呢?
汉语中,东西和南北是常见的方位词,但除了表达方位,它们隐含的寓意也有点不同。南北表示的往往是遥远、隔绝之意。比如唐代杜牧《汉江》诗:“南去北来人自老,夕阳长送钓船归”;唐代柳宗元《封建论》:“挟中兴复古之德,雄南征北伐之威”。但东西则通常有表示周遭的意味,比如刘向《九叹·远逝》:“水波远以冥冥兮,眇不睹其东西。”,就是看不清楚周围的意思。
为什么东西、南北之间会有如此大的差异?古人认为天圆地方,既然大地是正方形的,东西南北的距离应该是一样的。《淮南子·墬形训》记载:“禹乃使太章步自东极,至于西极,二亿三万三千五百里七十五步。使竖亥步自北极,至于南极,二亿三万三千五百里七十五步”,可见东西和南北各自的距离是相同的。
但古代的一些哲学家在举例时,偏好用南与北做例子。《庄子·应帝王》:“南海之帝为倏,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那关于东帝和西帝呢?庄子却没有提到。
同样是庄子:“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南冥者,天池也”;“夫鹓雏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这种传说级别的生物也是出现在的南海、北海。《荀子·王制》也说:“北海则有走马吠犬焉,然而中国得而畜使之。”为什么他们总喜欢用南海、北海作比喻呢?
唐代学者杨倞曾解释过这个问题,“海谓荒晦绝远之地,不必至海水也。”“海”在此只是一個虚指,表示极远的距离。当时人们都有这样的共识,用南北来表达极远的距离。例如《左传·僖公四年》:“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可见南北之间的距离相当远,甚至有兩個极端的概念。地处南北的国家也经常比喻作遥远的地方。比如地处北方的胡国以及地处南方的越国,也常被喻作遥远之意,《淮南子·俶真》:“肝胆胡越,自其同者视之”高诱注:“肝胆喻近,胡越喻远”。
回过头来观察“东西”,就会发现“东西”的寓意表示邻近。同样是庄子,《庄子·逍遥游》:“子独不见狸狌乎?……东西跳梁,不避高下”,东西跳梁,足见其距离之近。
常见成语中“东西”也常表示周围的事物,或者附近之意。比如东奔西跑、东张西望等等。“东西”也引申出周围的意思,比如《史记·梁孝王世家》:“得赐天子旌旗,出从千乘万骑。东西驰猎,拟于天子”,就是在宫苑中周围狩猎。宋欧阳修有诗曰:“念花意厚何以报?唯有醉倒花东西”,也是代表花旁边的意思。
从不少的语例来看,南北与东西之间所代表的距離感很不一樣。南北多是用以表示天地间遥远的距离,比如天南地北。而东西所表示的距离较近,再远也是人力能所及的范围。比如各奔东西,也是描述人能所及的范围。南北、东西这种距离感是怎么形成的呢?
这种对东西和南北的认识差异,历史已久。自古以来北方一直被认为是幽冥之地,是因为中国地处北纬,日光多由南方照射而来。一年中北方所受到的日照远比南方少,所以就被认为是幽冥之地。《礼记·礼运》:“故死者北首,生者南乡”,古人认为死者都是前往北方,而生者的坐向就是要面对南方的。南主生,北主死,两者之间的距离自然是极为遥远。
但是东西就不一样,东西向一直以來和我们的生活关系较为密切。除了太阳东升西落,古代的人都会东西为邻。因为日照从南而来,採光的窗戶亦多是朝南,所以房屋多是东西排列。戴叔伦《女耕田行》:“东邻西舍花发尽,共惜餘芳淚滿衣。”其中的东邻西舍正是此意。同时自古以来都以面朝南坐为尊,东西两个方向就自然是在左右手位置。东西与左右之间的联系,也让东西的距离感更近,像是人手所及的近处。
因为“东西”和“南北”两者所表示的距离感有所不同,所以不少词语当中的“东西”和“南北”无法置換,所以为什么只能说大江南北,是為了表示地理上的遥远;为什么只能说东张西望,是表示目力能及之处。这种理解代代相传,于是在今天我们常用的词语中,也保留了这种“东西”和“南北”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