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吉林绳编,如何在指尖编织吉林故事!
看吉林绳编,如何在指尖编织吉林故事!
在吉林大地上,有一种古老而美丽的艺术,它不以笔墨为媒,不以砖石为基,却在方寸之间能编织出万千风光,编织出吉林的民俗风情。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认识这个精美有趣的非遗——吉林绳编,走进这丝线带来的五彩斑斓的世界。
若说绳编的历史,那可以追溯到四五万年前的绳结文化。《易·系辞》有云:“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目契。”东汉郑玄在《周易注》中道:“结绳为约,事大,大结其绳;事小,小结其绳。”在那个没有文字的时代,人们以用绳子编结来记事。
后绳结就逐渐转变成了手工编织类用品。绳编作为一种装饰艺术始于唐宋时期。人们用线或绳编成不同形状,用于装饰。到了明清时期,人们为绳结赋予了丰富的内涵,使每种结都有特殊的寓意,如双鱼结代表吉庆有余,如意结代表吉祥如意,绳结文化就在那时达到鼎盛。
每一个基本结根据其形、意命名。把不同的结饰互相结合在一起,或用其他具有吉祥图案的饰物搭配组合,就形成了中国的绳编文化。
绳编的技艺源远流长,历经过各个时代的融合与创新而流传至今。吉林绳编的第四代传承人——徐晓雪,曾在小时候就对绳编技艺展示出了极大的兴趣,在外婆和妈妈的启蒙下,逐渐开始用线绳编织一些手工艺品。
以绳结缘,徐晓雪认识了现在的丈夫,她又继承了婆婆盘长结的手艺,并在其编织中国结技艺的基础上进行了不断地创新,形成了如今独特的吉林绳编。
而关于吉林绳编的传承更是可以追溯到清朝中晚期。徐晓雪爱人的曾祖母就是一名巧手的匠人,专门为朝廷制作宫灯穗、荷包等物件。绳结技艺就这样一辈辈传承下来,历经四代,已传承百年。
吉林绳编具有极深的历史内涵和浓郁的民俗色彩,精致典雅,丝丝入扣,是一门精湛的工艺技术。2021年12月15日,吉林绳编入选吉林省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逐渐被更多人知道。
吉林绳编相比于传统中国结绳编来说,采用多色丝线编织,色彩丰富;且编织用的绳子逐渐变细,编织出来的装饰品也逐渐向精致小巧靠拢,再搭配上珠宝玉石设计,显得精巧又有质感。徐晓雪对绳编色彩、线材、大小的改进,让绳编更融于生活的时时刻刻,家中的装饰品、钥匙扣、项链、手链......精美的吉林绳编作品就这样走进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徐晓雪还把国风元素、非遗传统文化、强IP融进绳编之中,使绳编的内涵更加丰富。徐晓雪还深度挖掘结绳文化,搜罗关于结绳的文物文献,致力于传承、抢救古老结绳技艺技法,并将其融入吉林绳编文化之中。
吉林绳编技法编出来的手工作品,编制过程十分精细复杂,经常需要采用多种绳结技法相结合,例如盘长结、琵琶结、十字结、八股辫等等,有时还会用到一些古法技艺,例如回龙须的藏头法、草木染等等,这些技艺的恰当使用都让绳编作品变得更加精美。
吉林绳编的许多作品都富含吉林的文化底蕴和色彩,例如编制的人参,它是吉林的特产,还有《查干湖冬捕》,描绘的就是吉林查干湖的传统民俗,整体作品选择以蓝色为主色调,编织出一张渔网,配上小鱼形状的玉石,再编织雪花当做点缀,这些元素完整展现了冬捕这一民俗。
还有专门为长白山景区编制的“天地人和”系列中国结挂饰,其中的七星神等元素,民俗味浓郁。
同时吉林的自然景观也是这位传承人的主要灵感来源,她说长春市的净月潭就是她经常采风的地方,吉林的冰凌花、冰雪、梅花鹿、玉米......这些都被她用心记录下来,变成了一幅幅精美的绳编作品。
现在的吉林绳编艺术已经成为吉林的一张文化名片,但其实绳编产业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在上个世纪末,机器时代的到来,让手工业受到重大冲击,但机器产品的粗糙和同质化始终不能完全替代手工作品的精致精美。
徐晓雪致力于将其与旅游文化相结合,使这项技艺被更多的人知道。一方面她将吉林的景点或民俗编织成绳编作品,另一方面政府也让绳编在吉林的景区有了一席之地,通过多方共同努力,利用旅游经济带动文化产品的发展,终于让吉林绳编技艺被越来越多认可。
现在的吉林绳编技艺终于不是她一个人的坚持,而发展成为了七八百人的壮观队伍,不止在国内,还有国外,他们坚持把吉林绳编传向更多更远的地方!
每一根丝线
都承载着匠人的心血与梦想
每一件作品
都是对吉林文化的致敬与传承
这个指尖上的艺术
正以它独有的魅力
在吉林大地上熠熠生辉!
本文原文来自澎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