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管动脉瘤 - 简介与治疗
脑血管动脉瘤 - 简介与治疗
脑血管动脉瘤是一种严重的脑血管疾病,其破裂可导致致命性出血性中风。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脑血管动脉瘤的形成原因、症状表现、诊断方法以及治疗方案,帮助您更好地了解这一"沉默的杀手"。
简介
脑血管动脉瘤一直被喻为沉默的杀手,静静地埋藏在颅底血管深处,无明显病征,却可杀人于无形,不少患者因脑血管动脉瘤爆破出血致急性中风或剧烈头痛,才赫然发现患病。
动脉瘤可生在动脉任何的部位,但最常见的是脑内动脉和大动脉。常见的脑血管瘤部位包括大脑前动脉(30-35%)、颈内动脉和大脑后动脉(30-35%)、大脑中动脉(20%)、基底动脉、后循环动脉(5%)。
这则简介与治疗概览提供了一些关于脑血管动脉瘤的基本知识,同时就患者及其家属关心的一系列常见问题给予解答。
什么是脑血管动脉瘤?
颅内动脉壁局部的薄弱膨出就形成了所谓的颅内动脉瘤,好比是用久了的单车胎上鼓起的小球囊。这类动脉瘤只膨出于动脉壁的一侧。
脑血管动脉瘤是如何形成的?
脑血管动脉瘤是脑血管疾病,当血流压力使血管壁弹力层减少,血液流经并反复撞击时,血管壁薄弱向外膨胀,形成脑血管动脉瘤。脑血管分叉处一般较为薄弱,脑血管动脉瘤亦常见于此。脑血管瘤膨胀了的血管壁较为薄弱,容易破裂,可引致出血性中风等急症,是最致命的一种中风症,死亡率高达 36%。
动脉瘤的起病比较隐匿,不易被察觉。遗传性的动脉壁薄弱可能是导致动脉瘤产生一个因素。然而儿童当中动脉瘤的发病率很低,大部分动脉瘤可能是随着年龄增长动脉管壁不断损耗引起的。有时,严重的头部创伤或感染也会导致动脉瘤的形成。
在香港,每 10 万人约有五人发病,以中年人为主。男女发病比例为 1 : 2。吸烟、血压高、脑动脉受伤者较为常见。
脑血管动脉瘤会有哪些征兆吗?
大部分的脑动脉瘤都极少有明显的病征症状,近年来也越来越多人在身体检查时发现患有此病。除此之外,一部分动脉瘤是在破裂出血引起剧烈头痛或昏迷时被查出,另一部分则是在瘤体变大后压迫神经引起一系列症状(如复视)时被发现。脑血管动脉瘤一旦破裂,可在瞬息间夺去人的生命。两至三成病人在来不及送抵医院前已经失救死亡。曾经破裂的脑血管瘤若得不到及时治疗,六个月内再爆裂机会占四成,死亡率高达 70%。
破裂性动脉瘤
破裂出血的动脉瘤称之为“破裂性动脉瘤”。当动脉瘤破裂时,血液流入脑组织周围的脑脊液中,这类型的出血称之为蛛网膜下腔出血。动脉瘤破裂往往会引起突发的剧烈头痛,常被描述成“一生中最严重的头痛”,还有的是严重的恶心和呕吐,颈项强直甚至昏迷等症状。
虽然动脉瘤破裂出血的过程仅仅持续数秒钟,但却能带来一系列严重的后果。出血会损伤脑细胞,压迫脑组织或引起血管狭窄(又称为血管痉挛)。当动脉痉挛引起脑组织缺血时就导致了中风。脑脊液中出现大量血液时会引起脑脊液流速减慢甚至停滞,从而引起脑积水。
未破裂性动脉瘤
大部分动脉瘤都比较小,除非破裂,否则一般不会引起任何症状。未破裂性动脉瘤会因为其他病变,如头痛或颈动脉疾病体检时偶然发现。有时,未破裂性动脉瘤会变大压迫颅神经引起一系列症状如复视,眼睑下垂,眼球后疼痛等,但很少引起慢性头痛。未破裂性动脉瘤还可能因为伴随有破裂性动脉瘤而被发现,但这种情况不是很常见,因为只有五分之一的患者有多发性动脉瘤。
动脉瘤如何被诊断?
当怀疑有破裂性动脉瘤时,可以行电脑扫描(CT)检查,CT 可以发现是否有颅内出血,缺点是无法明确显示出血的原因。注入显影剂后,脑血管显影增强,再通过特殊的成像技术就可以使动脉瘤显形,这种技术叫做电脑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TA)。
目前,用于动脉瘤筛查能够更准确、清楚地照出动脉瘤位置及其状态的是磁力共振(MRI)和磁力共振血管造影(MRA)。磁力共振是一种“无辐射、无创伤、无痛楚”的扫描造影技术,与带有辐射因素的 X 光式电脑扫描大有不同,进行检查时亦无需注射显影剂。磁力共振可扫描身体不同部位,亦可为没有病征人士进行全身的检查,侦测潜在中风或癌症的病征。
治疗方案
目前的治疗方案:
开颅手术治疗(用钛金属夹作夹闭治疗);
医生会在病人的颅骨打开一个窗口,然后利用钛金属夹夹闭动脉瘤,以防止血液继续流入动脉内瘤削弱血管壁,由此引致出血性中风的风险也随之解除了。血管内治疗(用钛金属线圈、血液扰流导向支架等把动脉瘤封闭);或只需要进行 1 小时的微创针孔导管手术,就可以将未爆破的脑血管动脉瘤封闭,将脑内的计时炸弹拆除。
保守治疗,并控制危险因素。
医生将按病人进行检查后各方面的状况及需要,以药物进行治疗。病人需按时服药,控制饮食,并定期进行脑部磁力共振复查,以维持脑血管动脉瘤的稳定性及监察其状态。
各治疗方案的比较
优点 | 风险 / 缺点 | |
---|---|---|
开颅手术治疗(用钛金属夹作夹闭治疗) | 复发机率较低 | 需要开颅后循环动脉瘤较为困难,成功率较低术中动脉瘤破裂(再)出血可能造成脑组织破坏 |
血管内治疗(用钛金属线圈、血液扰流导向支架等把动脉瘤封闭) | 手术成功率最高可达至9成不需开颅,侵入性较低,伤口仅约0.5cm不经过脑组织,不会造成破坏术後恢复快,住院时间短 | 血管阻塞引發缺血性腦中風術中動脈瘤破裂(再)出血較大之動脈瘤可能復發 |
保守治疗不手術 | 無手術風險 | 未來一旦發生動脈瘤破裂,可能致死 |
影响治疗决策的因素
神经功能状态,是否患有基础疾病,年龄,动脉瘤的位置、大小和形状,动脉瘤破裂的风险,现有的治疗条件,动脉瘤的性质(破裂性 vs 未破裂性)皆是影响治疗决策的因素。医生将依据上述因素为病人制定最佳的治疗方案。例如,位于大脑背侧的动脉瘤用弹簧圈栓塞更加安全。对于高龄或危重病人来说,血管内介入治疗更有优势,因为这不需要长时间的深度麻醉。开放手術對於健康的年輕人來說更好,因為動脈瘤夾閉手術的遠期預後更好。總括來說,醫生會選擇對於病人而言風險最低,成功率最高的治療方案。
有一点必须牢记的是,动脉瘤治疗目的是为了防止出血或再出血。一旦动脉瘤破裂出血,那么它再次破裂的风险就很高,尤其是在首次出血后 48-72 小时内,而且每一次出血都会降低病人康复的几率。
在决定是否对未破裂性动脉瘤采取治疗时,往往要进行风险的权衡,而且要因人而异。以下几点可以为是否治疗提供参考:
- 位于特定区域的大动脉瘤更容易破裂;
- 位于特定区域的动脉瘤更容易破裂;
- 早前有动脉瘤破裂出血的病人其动脉瘤破裂的风险更大;
- 有动脉瘤家族史的病人其动脉瘤破裂的风险更大。
手术注意事項
神經外科醫生會依據病人的動脈瘤位置,向病人及其家屬說明手術目的及過程之相關事宜,並請病人或其家屬填妥手術同意書、麻醉同意書、自費同意書、輸血同意書,及進住加護病房同意書。
手術前的檢查項目包括:心電圖、胸部 X 光、血液檢驗、血管造影檢查等。
皮膚準備:依醫生指示準備手術部位,可能需剃除部分毛髮。
手術麻醉方式為全身麻醉。
請病人依醫生指示服用自己的慢性病用藥。如:血壓藥。如病人有服用抗凝劑(一種可以延長血液凝固時間,降低血液中血塊形成的藥物),應事先告知醫生,並於術前依醫生指示停藥,以避免出血。*注意:若不清楚自己服用中的藥物是否有抗凝劑,請告知醫生服用中的藥物名稱。
手術前一晚午夜 12 點之後禁止飲食及喝水。
手術當日請病人更換手術衣及脫除内衣,並將眼鏡(含隱形眼鏡)、假牙、指甲油、身上飾品拿下來。
手術後照護:
手術後病人會被轉送到加護病房,若病況穩定即可移除氣管内管,若您仍有放置 氣管內管並使用呼吸器,醫護人員會視病人的意識及呼吸狀況進行調整,並由醫 生決定拔除氣管内管的時機。氣管內管放置期間無法說話,但可以紙、 筆與醫護人員溝通,病人千萬不要自己拔掉氣管內管,因為會造成傷害。
穿刺側之肢體盡量保持伸直狀態。
術後須臥床六小時,期間醫護人員會視情況協助翻身。
需經醫生同意方可下床。
狀況穩定後若無特殊病情變化,經醫生同意後一至兩天後可出院休養。
請維持排便順暢,不要用力排便,需要時醫生會給病人使用軟便劑,也建議病人 可多攝取蔬菜、水果。
請保持血壓穩定,如有服用血壓藥物、抗血管痙攣劑(nimodipine)等,請依照醫 生指示服用勿自行停藥,若有出現明顯頭痛症狀應立即就醫治療。
若動脈瘤曾經破裂出血,可能有腦積水的後遺症,如出現嗜睡或皮體無力等現象 時請立刻回診。
風險及併發症
微創手術之風險與併發症基本上與傳統手術類似。病人的情況、動脈瘤大小、以及動脈瘤位置都是決定手術風險的因素。破裂後的動脈瘤外科手術風險約 10%至 20%。若是較大、較深的血管瘤破裂的風險則可高達 30%。在動脈瘤治療後幾天也可能會發生出血性或缺血性中風的情形。麻醉風險通常和年齡與心肺肝腎功能有關,手術前通常會諮詢麻醉科醫生的意見。 手術本身之風險簡單來說包括出血,感染,與神經傷害。手術後若有再出血或嚴重缺血性中風之狀況,可能需要接受另一次手術以清除血塊或減壓。輕微的感染通常只需以抗生素治療即可,但嚴重之感染(如腦膿瘍)可能需考慮手術清創。基本上,需要接受再次手術之機率低於 8-15%,多數乃因腦積水而需放置腦室腹腔引流裝置。因這種手術方式對正常腦部傷害較低,故神經傷害之比例比傳統開顱手術低。除此之外,任何腦神經外科手術皆有可能造成死亡、癱瘓與植物人的機會。若手術是由經驗豐富 及 持牌運作數碼減影血管造影儀器施行內血管治療的腦血管外科醫生進行手術的話,手術風險就能大大減低。其他手術風險包括以下幾種:
如意外戳刺血管的話,可能產生局部血腫、血管損傷、末端壞死等。
此手術在技術上仍有下列各項無法預防之可能因素,而導致病情惡化:
疾病本身自然病程之惡化,例如動脈瘤突然破裂再出血。
在送入導管時,腦血管有可能破裂,嚴重時甚至死亡。
植入鈦金屬線圈栓塞時或栓塞後可能會使附近正常血管阻塞,或因線圈移位,造成腦中風。
腦血管收縮造成缺血性腦中風。
神經性併發症:永久性或暫時性神經的缺失、蛛網膜下腔出血、腦出血、腦中風。
顱內血管分割性裂傷、血管栓塞。
注射含碘顯影劑後不良反應及其他藥物過敏。
手術相關視頻
免責聲明
這則簡介與治療概覽內容只供作一般性質及參考用途,目的是讓病人及其家屬於決定接受治療前對病症及不同治療方案有一定情度的了解。病人需按自身實際狀況,作出合適自己的治療決定。此概覽內容並無為個別病人提供確實的診斷或建議進行的治療方案。任何治療方案均有其潛在風險,因此就診時,請病人務必與醫護人員配合。
相關視頻 / HKBSSP 網站內容
腦血管動脈瘤的三種醫療方法
大型 ICA 腦血管動脈瘤 及 手術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