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科大徐强课题组Angew:新型光催化剂实现CO2高效还原制备C2烃类
南科大徐强课题组Angew:新型光催化剂实现CO2高效还原制备C2烃类
南方科技大学徐强教授课题组在光催化CO2还原领域取得重要进展。他们通过晶体工程设计并构建了金属有机框架衍生的Zr/Ti双金属氧化物固溶体作为载体,负载金纳米颗粒后,该复合材料在光催化CO2还原制备合成气和C2烃类方面表现出优异性能。
研究背景
模仿自然光合作用过程的光驱动CO2转化为燃料和化学品,被认为是减少和利用大气CO2排放以缓解气候变化的最有前景的方法之一。与光催化CO2还原生成C1产物(如CO和甲酸)相比,生成具有更广泛用途和更高附加值的C2烃类的研究鲜少报道,主要是因为C-C偶合过程缓慢,以及多电子反应的复杂反应途径(C2H4需要12个电子,C2H6需要14个电子)。因此,开发多位点协同工作的光催化剂用于将CO2光催化还原为C2烃类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亮点
- 通过对MOF结构的精确修饰和衍生,成功制备了一例Zr/Ti双金属氧化物固溶体,作为载体负载金纳米颗粒(Au/TZO),代表了MOF衍生催化剂在光催化应用中的新方向。
- 在模拟太阳光照射下,该催化剂不仅能够实现高效的光催化CO2还原为合成气(CO/H2比为1:1),还能在无需额外光敏剂和辅助催化剂的情况下实现C2烃类的产生。
- 理论结构模拟和自由能计算表明,固溶体载体与金纳米颗粒之间的协同作用可以增强对CO2还原关键中间体的结合能力,改变反应的决速步骤,从而提高了光催化CO2还原能力,得到深度还原的C2产物。
研究内容
通过对经典UiO型MOF(UiO-bpy,bpy = 2,2'-联吡啶)进行设计修饰和衍生,多步合成制备了固溶体光催化剂。值得注意的是,在掺杂Ti离子的过程中,通过改变反应溶剂,可调控Ti离子均匀掺杂在Zr簇内或在Zr簇表面配位,从而影响后续衍生材料的结构。借助于联吡啶位点,可在MOF框架中引入Au离子,并以此为前驱体通过高温煅烧,制备出两例具有不同载体的催化剂,Au/TZO和Au/TiO2-ZrO2。
图1. Au/TZO和Au/TiO2-ZrO2的合成路线
TEM结果表明,Au/TZO中只能观察到ZrO2对应晶格条纹,而Au/TiO2-ZrO2可观察到TiO2和ZrO2两种晶格条纹,并有明显的界面特征,这与XRD结果吻合。证明Au/TZO中的载体为固溶体,而Au/TiO2-ZrO2为TiO2-ZrO2异质结结构。此外,XANES和EXAFS结果表明,两例催化剂中的Au均为Au纳米颗粒,且Zr离子配位环境相似。Au/TZO具有更短的Ti–O键长,这可以归结为掺杂在ZrO2晶格中的Ti原子的八面体配位几何形变,导致Ti–O键长度收缩,这也与理论建模结果吻合。
图2. (a-c)Au/TZO和(d-e)Au/TiO2-ZrO2的电镜表征
在模拟太阳光(AM 1.5G)照射条件下,Au/TZO表现出高效的光催化CO2还原性能,H2和CO产率分别为271.6和260.6 μmol g-1 h-1,体系中也检测到C2烃类化合物,C2H4和C2H6产率分别达到6.80和4.05 μmol g-1 h-1,这在MOF衍生光催化剂中是较为少见的。而Au/TiO2-ZrO2的CO生成速率则明显减少(30.2 μmol g-1 h-1),且没有检测到C2产物,CO2还原能力减弱。从光催化实验结果可以看出,固溶体基底对CO2还原至关重要。
图3. 光催化性能表征
通过结构模拟和理论计算发现,Au/TZO的催化活性主要来源于CO2还原的关键中间体*COOH与不饱和Ti活性位点之间的强相互作用,并与Au纳米颗粒协同作用,使得中间体可以被Au/TZO紧密结合,从而调控反应的决速步骤,显著降低了CO2还原的能垒,促使进一步还原反应的发生。
图4. 反应过程的理论计算及结构模拟
总结与展望
通过晶体工程策略,成功设计了具有多活性位点的MOF前驱体,通过衍生将其转化为Zr/Ti双金属氧化物固溶体,作为Au纳米颗粒的支撑物,并表现出强烈的相互作用。由于固溶体基底和Au纳米颗粒之间的协同效应,Au/TZO具备高效光催化CO2还原制备合成气和C2碳氢化合物的性能,其性能约比异质结载体高出9倍。通过理论计算进一步证实了Au/TZO的催化活性主要来源于CO2还原反应中间体与不饱和Ti活性位点之间的强相互作用,并通过与Au纳米颗粒的协同作用,降低了CO2还原的能垒,促使C2化合物的生成。本工作提供了一种思路,用于探索具有多活性位点的高效MOF衍生催化剂,满足多电子反应的需求,并开发其在光催化CO2还原领域的潜力。
本文原文发表于《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第一作者为黄宁宇、李白,通讯作者为李磊、徐强,通讯单位为南方科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