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汉字“畜”的历史演变与文化内涵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汉字“畜”的历史演变与文化内涵

引用
1
来源
1.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4/1104/07/69574846_1138430131.shtml

“畜”字在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多音字,读作xù或chù,分别表示“收集、积聚”和“风干、缩水”的意思。这个字的演变历史可以追溯到商朝甲骨文时期,其字形和意义经历了复杂的演变过程。本文将从字源学的角度,探讨“畜”字的演变历程及其文化内涵。

字源演变

说文解字

“畜”xù chù,会意字,也作“
”,从玄从鹵,“畜”字最早见于商朝甲骨文。春秋、楚秦简及其后世均“从玄从田”。玄,悬挂的丝线;鹵,过滤物。造字本义:(通过)悬挂以过滤某种物质,引申为“风干、缩水”等;还可引申为“收集、积聚”等。

备注

如果仅看到春秋早期的“畜”字,势必会按“从玄从田”去理解。然而,今人得见甲骨文版的“畜”字,才知道造字者是以“玄、鹵”组合而造的。

“通过悬挂以过滤某种物质”即可理解为“风干后的产物”,如肉干、海产品干、果蔬干、药材干、盐、糖等。

其中,音作“收集”义,“蓄”即使用“收集、积聚”义而造;chù音作“风干、缩水”义,“搐”即使用“缩水”义而造。这是典型的,由多字义而分化出多音节的字。

从甲骨文的“糸、玄、幺”三字可见,三者其实都是由一个近似“8”的符号所衍生出的变体。造字者通过观察成捆丝线的特征,创造了这个字符,来表示“丝线”义,故三者都与丝线有关。

现代物理学很好地解释了这一现象,成捆的丝线在没有外力作用的情况下自然呈现“8字形”,通常是因为在缠绕过程中产生了扭转。当丝线被连续地缠绕成一捆时,每圈丝线都会对下一圈产生一定的扭转力。如果这种扭转力不能均匀分布或释放,毛线就会试图通过改变形状来减少内部的张力和扭转应力,从而达到一个更加稳定的状态。

由于“畜”字字形的讹变,使得其在春秋及其后世的文章中产生出许多与“田”相关的引申义。然则,即使今人得见此字原本的结构,其最初的字义也只存在于历史中。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