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心耳解剖位置与血栓形成风险研究新进展
左心耳解剖位置与血栓形成风险研究新进展
房颤(AF)是卒中的独立且重要的危险因素之一,AF患者发生卒中事件的风险是非AF患者的5倍多。几乎所有发生心源性卒中的AF患者,其血栓来源均来自于左心耳(LAA)。目前临床上评估AF患者血栓形成风险、预测脑卒中事件的方法是CHA2DS2-VASc评分,但该评分系统中并未涉及LAA的形态和血流动力学等因素。目前,尚无关于LAA解剖学位置对其血流动力学和血栓形成风险影响的研究。
最近一项来自中国和澳大利亚的联合研究,分析了LAA解剖位置对LAA血流动力学和血栓形成风险的影响,其结果发表在《Biomechanics and Modeling in Mechanobiology》杂志上,值得大家学习和借鉴:
模型建立
假设左房为椭球体,肺静脉和二尖瓣管腔为椭圆形(图1),具体尺寸见表1,将理想化的左房模型和真实的LAA模型融合,同时对3种不同的LAA位置进行了建模分类(图2),模型1:LAA靠近左上肺静脉;模型2:LAA位于左上、下肺静脉之间;模型3:LAA靠近左下肺静脉。
图1:理想化的左房模型。A:左房示意图(Schwartzman et al.2003);B: 肺静脉尺寸和位置;C:二尖瓣尺寸和位置。
图2:3个不同LAA位置的左房模型。
A:真实患者的LAA模型;B:理想化的左房模型;C:模型1(LAA靠近左上肺静脉);D: 模型2(LAA位于左上、下肺静脉之间);E: 模型3(LAA靠近左下肺静脉)。
模型验证
测量肺静脉血流脉冲波多普勒图,手动提取实时分段的流速曲线,利用收缩期和舒张期的特征点来参数化肺静脉血流模式(图4)。模拟二尖瓣的生理运动,舒张期二尖瓣瞬时开放,并逐渐关闭(分4个时间段)(图5)。将数值模拟计算的二尖瓣出口速度与超声测量结果进行比较(图6),结果表明在一定程度上该模型能够模拟体内心房血流动力学状况。心动周期的左房容量变化(图7),收缩期增加,舒张期减少。(图8)肺静脉入口在二尖瓣完全关闭和开放时的流速,分别对应收缩期和舒张期流速曲线的峰值。3种模型的LAA口部的流速分布大体相似(图9),模型3在收缩期的最大流速最快,模型2在舒张期最大流速最快。沿LAA中心线等距离选取6个切面的流速分布进行量化(图10),第1个切面至第6个切面(从LAA口部至LAA尖端)流速逐渐下降,模型1和3的流速下降更快。
图4:4个肺静脉入口血流模式。
a1:肺静脉血流脉冲波多普勒图;a2:收缩期(1-3)和舒张期(4-6)各3个特征参数点;b:参数化分段肺静脉血流模式。
图5:心动周期二尖瓣口径变化。舒张期二尖瓣瞬时开放并逐渐关闭(分4个时间段)。
图6:二尖瓣出口流速。A: 心超测量二尖瓣出口流速;B:数值模拟计算二尖瓣出口流速。
图7:左房的容量变化。A:收缩期容量增加;b心动周期左房的容量变化。
图8:收缩期和舒张期4个肺静脉入口流速。(t1:二尖瓣完全关闭时;t2:二尖瓣完全开放时)。
图9:三种模型LAA口部的流速分布。
A:原始(黄色)和偏移后(红色) LAA口部;B: 三种模型偏移后LAA口部流速分布;C: 三种模型在t1和t2偏移后LAA口部的等流速线。
图10:三种模型在LAA中心线不同切面的流速分布。A: 6个不同的切面;B:模型1;C:模型2;D:模型3。
血栓形成风险评估
通过离散相位法(DPM)分析LAA停留颗粒百分比,模拟LAA血流淤滞情况,以评估血栓形成的风险。该研究从第3个心动周期开始释放颗粒(图11),记录第3和第4个心动周期的停留颗粒百分比,3种模型的停留颗粒均在第3个心动周期急剧下降。在第4个心动周期中,模型2的停留颗粒百分比最高,其次是模型3和模型1。进入LAA的颗粒大部分来源于左侧肺静脉,占总颗粒数的90%以上(表2)。与模型1和3相比,模型2的LAA的停留颗粒百分比最高,排空容积最小,提示血栓形成风险最高。
图11:停留颗粒分析。A.第3个心动周期的5个时间点停留颗粒;B. 第3和第4个心动周期的停留颗粒百分比曲线。
总 结
该研究结果表明LAA相对于左侧肺静脉的解剖位置确实与血栓形成风险相关, LAA位于左侧上、下肺静脉之间(模型2)时的血栓形成风险最高。同时本研究提供了一种量化LAA血流动力学的工作流程,有助于临床上进一步评估AF患者血栓形成的风险时。
文献来源:PMID:337558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