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很特别的一首诗: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很特别的一首诗: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引用
网易
1.
https://www.163.com/dy/article/ISOOFCTV0517D7FB.html

捧一卷诗书,品一盏清茶。在春暖花开的三月,阳光正好,微风不燥,搬一张藤椅,慵懒地看天上云卷云舒,感受乡村慢节奏生活的惬意与温柔。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村外的野地里,有几个孩童在放风筝,有时候真羡慕他们,那么年轻和明媚。曾几何时,我们也有这样的童真和童趣,遗憾的是,后来都开始努力地去做人上人,逐渐就丢了这份初心。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也许生命的繁华走到尽头,反而是波澜不惊的质朴,从哪里来回到哪里去,于峰回路转中找到自己的归宿。

一房两人,三餐四季,和风细雨,烟火年年。

公元720年,23岁的王昌龄入嵩山悟道,修习剑法,苦读经史。三年后,王昌龄学有所成,出嵩山,开始游历天下。一路过并州、客潞州,在长安打个转后,直奔河陇,出玉门关。于是,王昌龄有了人生第一次出塞经历。

望着塞外广袤的天地和无垠的风沙,王昌龄写下了:“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站在古老的城墙上,王昌龄豪情万丈,又写下了:“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在那里,他成为了一个真正的“边塞诗人”,也为“七绝圣手”之名奠定了根基。

我们今天所讲的这首诗,正是作于此间,塞外三年的军旅生涯,让他见到了枕戈担待、秣马厉兵的大豪情,也感受到了士兵们藏在心底的思乡意。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王昌龄《闺怨》

诗文大意可解为:久居闺阁的女子,从未像现在这般愁苦,淡淡的相思从心底开始蔓延,直到遮天盖地。在这明媚的春日里,她精心妆扮了自己,然后登上翠楼远眺;忽然间就看见原野上春意正浓,河岸处杨柳青青,至此她才后悔让丈夫从军出塞,建功封侯。

王昌龄这首诗写得很特别,完全不同于其他边塞诗那般热血奔放、气势滔滔,他从另一个角度展现了军旅生活,更细腻更深沉,把乡愁和相思刻画得更入人心。

王昌龄这首诗应该是作于回长安之前,当时他已经决定了要回京去参加进士考试,求取功名。临别前,曾与好友们畅饮,将近三年的军旅生涯,让他知道了在外征战不易,而朋友们不得不继续戍边。因此,酒宴之上气氛并不欢乐,甚至有一些悲沉,所以他从思夫的角度写下了这样一首诗。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起句,诗人写得很淡然,“不知愁”不是不愁,而是女子知道自己丈夫从军是为了保家卫国,可随着日久天长,这种思念开始蔓延,日益浓厚。适逢春日,女子精心打扮后登上高楼,远眺丈夫所在的边塞,于是这种相思再也止不住。之所以女子会认真地化个妆,是因为女子平日里百无聊赖,一个人孤零零,只能孤芳自赏。从这里也能看出诗人的笔触细腻,对生活很有感悟。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后两句诗是千古名句,“忽见陌头杨柳色”之句也是全诗的诗眼,原本她只是想朝丈夫所在的边塞望一望,却看见了野外青草茵茵,更有杨柳随风拂动。这样好的年华,这样好的春光,女子会觉得,此时此刻站在这里的应该是两个人,然后并肩而行,去野外踏青,一起感受着妙曼的春色。遗憾的是,丈夫要建功立业,她还要继续饱受相思之苦,因此无边的愁绪再次涌上心头。同时,女子也会想,丈夫所在的塞外,此时会有怎样的春光?他过得好吗?苦不苦累不累?这些都是女子忽然见到野外春景后,因相思所产生的联想,以致于让相思之情更加深重。

纵观王昌龄这首诗,笔触细腻,情景交融,虽未写边塞之景,却通过一句“忽见陌头杨柳色”,把从句之苦刻画得更加深入和形象。因此,这不仅仅是一首简单的“闺怨”诗,而是边塞诗中少见的离情之作。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