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不出「我錯了」的人,心理防衛機制是如何運作的?
說不出「我錯了」的人,心理防衛機制是如何運作的?
为什么有些人明明知道自己错了,却还是不愿意承认?这种行为背后的心理机制是什么?本文将为你揭示答案。
teekayu/shutterstock
心理防御机制(defense mechanism)这个术语起源于心理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简单来说,是我们保护自我、自信,以及自尊的特定方式。在情况严峻的时候,这些机制能保持我们的完整性。明明知道自己错得离谱,却打死都要继续争辩?如果你正在努力去理解一个似乎没办法说出“我错了”的人,那么现在你就可以确切地知道他们的脑子里在想些什么。
保护自我免于受到他人的伤害,是我们所做出的行为背后常见的原因。出于许多种原因,我们非常积极地保护自我。为了自保,自我可能会扭曲现实,并可能造成大范围的不诚实及自我欺骗。因此,这是我们可以用来分析并有效预测他人行为的另一个指标。
在职场上表现不佳的人,可能会觉得有必要将责任推卸给他人,来保护他们对自身能力与才华的认知:“老板一直找我碴。是誰訓練我的?是他吔!不管怎麼樣,這全都是他的错。”一旦自我防御的手段介入,情况听起来大概就如上述例子。有太多的辩解跟推卸,很难知道什么是真的,什么是又不是。
这都源於一个普世真理:没有人喜欢犯错或失败。这种感觉很尴尬,而且证实了我们对自己最严重的焦虑。与其接受错误,从中学习,我们当下宁愿逃避耻辱,缩在角落。这也是为什么我们有时明明知道自己错得离谱,却打死都要继续争辩。如果自我具备形貌,它会是巨大、敏感、层层防御(已经到了要展开攻势的地步)的—压根就是一隻巨型豪豬。
感受到危险时,自我没有兴趣或时间去考量现实。相反地,自我会尝试用最快的方式去减轻不适。这意味着你会对自己撒谎,以维持自我的安然无恙。
感受到危险时,自我没办法考量现实,反而会用“撒谎”这种最快的方式减轻心理的不适。
让我们把情况搞清楚:这些谎言并非你凭空捏造或预先进虚构。你不是要刻意欺骗自己。你根本不觉得那是谎言。你或许甚至不知道自己在说谎,因为有时这些防御机制是在不知不觉中运作。它们并非因为你想要自我欺骗而刻意展现出不诚实。相反地,它们是常年神经质的自我所采取的自动化策略,因为看起来很傻或犯了错的感觉很糟。十分不幸又非常凄惨的是,这意味著你不知道自己不知道什么。
随着时间过去,这些由自我所驱动的思维错误,会影响你的整个信念系统,并为几乎所有的事情提供一个合理的借口。这些谎言构成了你的所有现实,你仰赖谎言来解决难题,或者放弃努力去寻找真相。我们正在讨论的事情,可不是为了“为什么你不是小提琴大师”找借口;这种思维方式可能会成为一种驱动因素,影响你对任何事、任何人的决定、思考,以及评断。
因此,如果你正在努力去理解一个似乎没办法说出“我错了”的人,那么现在你就可以确切地知道他们的脑子里在想些什么。或许他们自己不知道,但至少你能够更深入地去分析他们。
心理盾牌开启自我防卫机制
心理防御机制是我们保护自我、自信,以及自尊的特定方式。情况严峻的时候,这些机制能保持我们的完整性。这个术语的起源来自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
这些所谓的防御机制,也能让你极为有效地去预测他人的行为,并且让你能够深入了解人们为什么会从事特定的行为。防御机制有许多种不同的形式,但其中有一些常见的模式,你很容易在他人身上看见。(希望你也會在自己身上看见!)只要自我觉得它不同意、无法面对,或者希望眼前的事情不是真的,这些心理盾牌就会高高举起。
失落、拒否、不确定、不适、屈辱、孤独、失败、恐慌……所有的这一切,都可以透过某些心理技巧来防卫。这些机制可以保护我们免于受到负面情绪的影响。它们会在事情发生的当下,立刻发挥作用;但是长远来看,这些机制是无效的,因为突然冒出头来的它们,剥夺了我们去面对、接受,以及消化掉这些不可避免的负面情绪的机会。
心理防御机制剥夺我们面对、接受,及消化负面情绪的機會。
想当然耳,如果你能够观察到某人正在采取防御机制,就能够立刻推断出关于他们以及他们世界观的许多信息,尤其是关于那些他们发现自已没办法处理的事情。也因而能告诉你很多事情,包括他们如何看待自己、他们的优势跟弱点,以及看重什么东西。让我们透过具体例子,来看看一些防御机制。你或许会认出他的女儿安娜·弗洛伊德(Anna Freud)所提出的两种防御机制:否认跟合理化。
否认作用
否认作用是最为典型的防御机制之一,因为很容易使用。假定你发现自己的工作表现不佳。“不對,我不相信這份員工排名報告。我不可能是最後一名。绝对不可能。电脑在加總的时候把分数算错了。”
货真价实的真相,被轻而易举地宣称是假的,彷佛这么做能让一切都消失无踪。你表现得彷佛令人消极的事实并不存在。有時候,我們会没有意识到自己这么做,特别是在情况异常严峻的时候。事实上,对我们来说,那些真相变得如此虚妄不实。
只要经常说“不對”,等到了一个限度之后,你或许就会开始相信自己,这就是否认型谎言的魅力所在。你实际上正在改变自己的现实,而其他防御机制,则是让事实变得更加容易接受。事实上,这是最危险的防御机制,因为即便出现了重大的问题,这个问题也会遭到忽视,永远都不会解决。如果某个人持续坚信自己是一个出色的司机,那么哪怕过去一年发生了一连串的交通事故,他们也不大可能会想办法去精进自己的驾驶能力。
合理化作用
合理化作用,指的是找借口去解释负面的事情。
这是找借口的艺术。不良行为或现实依然存在,但这些情况都被转化为某种不可避免的事情,因为情况超出了你的掌控力。最重要的是,任何负面的事物都不是你的错,你也不应该为这些事情负责。这绝对不是在指責你缺乏能力。这么做非常方便,唯一能够限制你的,只有你自己的想象力。
我们再用一次刚刚那个工作表现不佳的例子,用以下的说辞就能轻而易举地解释原因:老板暗中討厭你、同事密谋對付你、電腦對你的軟技能(soft skills)有偏見、影響你通勤時間的亂無章法的交通狀況,以及你一次被指派兩件工作等等。你的自我可以利用这些站不住脚的借口来保护自己。
所谓的合理化作用,正是那则讲述了酸葡萄的寓言故事的体现。一隻狐狸想要拿到树丛顶端的一些葡萄,但他却怎麼也跳不了那麼高。為了安慰自己缺乏跳躍力,並且讓拿不到葡萄的自己好過一些,他告訴自己,反正葡萄看起來很酸,所以他沒有錯過任何東西。他仍然很餓,但他即使挨餓,也不願承認自己的失敗。
合理化作用,还可以帮助我们在做出了糟糕的决定之后,平复我们的心情,只要使用诸如这样的句子:“无论如何,这件事情迟早都会发生。”合理化能够确保你永远都不用去面对失敗、拒绝,或者消極的情绪。犯错的永远都是别人!
在平复心情的同时,现实跟真相跑哪裡去了呢?多半都消失了。你要先战勝自己喜好不诚实的天性,才能够达到诚实的境界。由自我保护所支配的思维,跟清楚而客观的思维,无法同时并存。
抑制作用
与合理化作用密切相关的,是抑制作用。如果现实难以否认或是无法否认,人们会使用抑制作用,来将思緒或感觉推离意识之外,直到“遗忘”的程度。彷佛那个带来威胁的情绪从未存在。类似的例子,或许是遭到虐待的孩子。因为那段记忆太痛苦了,又加上没办法自助,他们可能会把那段记忆推到远方,让自己永远都不用去面对。
有时候,自我不喜欢过于强烈的情绪,但它真正无法接受的,是该情绪的起源。在这种情况下,转移作用可能会出现,以防止不愉快的真相浮出水面。一个女人可能从事她讨厌的工作,但实际又没办法离职。简单来说,她无法表达,甚至无法承认自己痛恨这份工作,因为这会让她惊慌失措地注意到自己的财务困境。
不过,她可能会做的,是把这样的痛恨转移到其他地方。她可能每天回到家以后就会踢狗,或者对孩子大小声,深信让自己生气的是他们。将自己的愤怒情绪转移到宠物或孩子身上,要比直接面对愤怒背后的真正原因要来得简单,风险也更低。
投射作用
投射作用也是防御机制的一种。如果不了解它的本质,可能会造成相当大的伤害跟混乱。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会将自己不想要的及不接受的感觉,投放到某人或某事上,而不是将这些感觉视为自己的一部分。我们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阴暗面”,而将之投射到他人身上,将我们的缺點归咎到他们身上,或者在他们的行为中看到我们自己的缺陷。
在情绪面临剧烈的纷扰时,你可能会发现自己退行回一个更单纯的时候(例如童年时期)。年轻时,生活更简单不费力—为了应对令人不安的情绪,我们之中的许多人会回到过去,以“幼稚化”的行径来因应。一名男子可能因为税款的错误申報,而面临一些法律问题。他没有选择好好面对,而是对著自己的会計師大吼大叫、「耍脾氣」地用拳頭敲打桌面,然後在人们试图跟他讲道理时把嘴巴嘟得高高的。
昇华作用
最后,我们来到昇华作用。一如投射作用跟转移作用是把负面情绪投放到他人身上,昇华作用是把那样的情绪引导至一种不同的、更适当的宣洩方式上。一名单身男性可能觉得隻身一人在家裡難以忍受,於是將那沒有獲得滿足的需求,引導至每週有四個晚上投身慈善活动。一名女性可能收到了一些坏消息,但她没有心烦意乱,而是回到家以后开始大规模地彻底清掃。一个人或许惯于将恐慌跟焦慮转化为虔诚的祈禱等等。
***
自我防衛是一種討人厭的習慣,但只要你知道它狡猾的行踪,就很容易认出它的身影。有時候,我們對此无能为力;我们终究不过凡人。但我们可以透过利用它明显性质来分析他人,让它成为我们的助力。
书名/最強讀人術(Read People Like a Book)
出版社/大田
出版日/2023年11月1日
作者/派翠克.金 Patrick King
作者简介/国际畅销作家及社交技能教練。他活跃于下列媒体平台:《GQ》《TEDx》《富比士》《NBC新闻》《哈芬登邮报》《商业内幕》(Business Insider)等,以及线上学习网站《Creative Live》。
译者/朱浩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