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今日诗词《春夜洛城闻笛》丨34岁李白客居洛阳时写的思乡诗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今日诗词《春夜洛城闻笛》丨34岁李白客居洛阳时写的思乡诗

引用
1
来源
1.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5/0101/17/503199_1143511513.shtml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公元735年,李白游洛阳时所作。当时李白客居洛城,大概正在客栈里,偶然听到笛声而触发思乡之情,所以写下此诗。
古人写诗非常讲究炼字,常有一字传神的妙处,这首诗中“暗”和“满”字用得特别好。


春夜洛城闻笛

唐.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1

译文
是谁家的庭院,飞出幽隐的玉笛声?融入春风中,飘满洛阳古城。
客居之夜听到《折杨柳》的乐曲,谁又能不生出怀恋故乡的深情?

2

注释
1.洛城:即洛阳城,今河南省洛阳市。
2.玉笛:华美的笛,玉制或锻玉的笛子。暗飞声:因笛声在夜间传来,故云。
3.满:此处作动词用,传遍。
4.闻:听;听见。折柳:即《折杨柳》笛曲,乐府“鼓角横吹曲”调名。一方面内容多写离情别绪,一方面又暗含一种习俗:人们临别时折柳相赠。柳,暗指“留”。
5.故园情:怀念家乡的情感。故园,指故乡,家乡。

3

赏析
此诗写乡思,题作“春夜洛城闻笛”,明示诗人因闻笛声而感发。题中“洛城”表明是客居,“春夜”点出季节及具体时间。
起句即从笛声落笔。已是深夜,诗人难于成寐,忽而传来几缕断续的笛声。这笛声立刻触动诗人的羁旅情怀。诗人不说闻笛,而说笛声“暗飞”,变客体为主体。
“暗”字为一句关键。因为不知笛声来自何处,更不见吹笛者为何人,下此“暗”字,十分恰当。这里“暗”字有多重意蕴。主要是说笛声暗送,似乎专意飞来给在外作客的人听,以动其离愁别恨。全句表现出一种难于为怀的心绪,以主观写客观。此外,“暗”也有断续、隐约之意,这与诗的情境是一致的。“谁家”,意即不知谁家,“谁”与“暗”照应。
第二句着意渲染笛声,说它“散入春风”,“满洛城”,仿佛无处不在,无处不闻。这自然是有心人的主观感觉的极度夸张。“散”字用得妙。“散”是均匀、遍布。笛声“散入春风”,随着春风传到各处,无东无西,无南无北。即为“满洛城”的“满”字预设的情境;“满”字从“散”字引绎而出,二者密合无间,同时写出其城之静,表达诗人的思乡心切。
听到笛声以后,诗人触动了乡思的情怀,于是第三句点出了《折杨柳》曲。古人送别时折柳,盼望亲人归来也折柳。据说“柳”谐“留”音,故折柳送行表示别情。长安灞桥即为有名的送别之地,或指那个地方的杨柳为送行人攀折殆尽。《折杨柳》曲伤离惜别,其音哀怨幽咽。所以,诗人听到这首《折杨柳》曲,便引起客愁乡思。一般说,久居他乡的人,白天还没有什么,可是一到日暮天晚,就容易想念家乡。在春秋季节,人们也常是多愁善感。《折柳》为全诗点睛,也是“闻笛”的题义所在。
三、四两句写诗人自己的情怀,却从他人反说。强调“此夜”,是面对所有客居洛阳城的人讲话,为结句“何人不起故园情”作势。这是主观情感的推衍,不言“我”,却更见“我”感触之深,思乡之切。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