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振中:书法的当代处境与理论创新
邱振中:书法的当代处境与理论创新
2024年11月4日,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邱振中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学术报告厅开展了一场题为《书法的当代处境》的讲座,讲座由中国画学院院长丘挺主持。此次讲座是邱振中教授继40年前探讨"笔法演变的若干问题"之后的又一重要学术活动,聚焦于书法在当代的处境与挑战。
书法的语境:理念与观念的推进
邱振中教授从"书法观念"这一概念入手,强调观念不仅是个人的看法或想法,更是统领具体实践的整体思想。他展示了一幅从西晋到明代七位代表性书法家作品中典型笔画的演变图,通过细致剖析这些笔法的变化,揭示了中国书法形态的发展轨迹。这张图不仅展现了笔法的复杂性,更从独特的角度构建了半部书法史,折射出书法史观的形成过程。
邱振中教授指出,书法史观的形成超越了简单的技法传承,它深植于文化、历史和传统的理解之中。这种研究方式需要长期积累和深刻思考,远远超出技艺层面的学习。他鼓励听众从历史视角审视书法的变化,通过理论的深入研究提升对书法的认知。
书法观念的形成与局限
书法观念的形成往往从社会的潜移默化影响开始。例如,家长从小强调书法的重要性,将其视为个人形象的体现,这种观念逐渐根植于大众心中,成为时代书法观的一部分。此外,书法观念还受到书籍、教育以及个人经历的影响。这种观念形成的过程缓慢而深远,往往是在潜意识中完成的。
邱教授以当代书法创作的批评为例,指出许多人认为当代书法家仅追求形式而缺乏文化,但这一观点本身常包含深刻的社会偏见,这些偏见实际上反映了潜意识中对书法观念的限制。邱教授提醒听众反思,面对书法学习的困境时,是否仅将问题归结于努力不足或技巧欠佳,而未能意识到书法观念上的局限性。
个人创作与理论创新
邱教授以个人作品《待考文字系列》为例,该系列作品首次展出于1988年中国美术馆,其灵感来源于古文字学中尚未解读的"待考文字"。这些文字大多取材于先秦货币上的符号,形状奇特且充满未知,为创作提供了极大的自由度。这些文字没有语义束缚,可根据构图需求自由排列,赋予作品出人意料的表现力和原创性。
邱教授引用席勒写给歌德的一封信,提及席勒在身体欠佳时仍准备进行一次"精神革命"。这一点深深打动了邱教授,艺术家应时刻准备迎接自我的突破与质变。邱教授以自身经历为例,回忆研究生阶段,每两年便有一次更新与突破,是他艺术创作中不可或缺的动力。
书法理论与实践的交融
邱教授以理论研究为切入,探讨了书法史与书法理论研究的关系。一位理论家若对苏轼书法中的某个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并得出被广泛认可的结论,这一结论将成为书法史中描述苏轼的重要部分。这表明,书法理论研究与书法史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邱教授进一步介绍了他的笔法演变研究,他将所有笔法归纳为三种基本运动——平动、提按和转动。这三种基本运动的不同组合构成了书法中所有复杂的笔法,以此总结出笔法演变史,为书法史提供了新的诠释维度。
邱教授特别强调,书法史与书法理论并非泾渭分明,而是相互交融的。例如,当书法史开始重视笔法的作用,并将笔法演变融入书法发展的整体脉络时,笔法研究便成为书法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交融关系不仅在理论上得到了体现,也在具体的学术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现代书法理论的发展
邱教授回顾了宗白华和熊秉明的先驱性贡献。宗白华在其《美学三书》中撰写了关于书法的专题论文,开创了从美学角度研究书法的范式。熊秉明则通过在法国教授书法的经历深入思考书法的本质,并于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撰写了《中国书法理论体系》,为现代书法理论奠定了系统性的框架。
邱教授在日本讲学期间曾反思书法理论研究的处境,尽管书论研究的成果在其他学科中难以被重视,甚至在书法领域内也未必受到广泛关注,但他坚信这项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与艺术价值。书法理论的进展或许不会立刻显现,但终将在未来的某个时刻受到应有的重视。
理论的本质与创新
邱教授强调,理论的本质是"发明"而非"总结"。传统观念中,理论通常被视为对既有知识的总结,但在现代学术中,理论更多是新发现和新建构的产物。他以字结构理论为例,说明这一理论经历了多年的构思与完善,从起初的十个概念精简为四个主要部分。这一过程不仅是经验的总结,更是一个漫长且复杂的发明过程。
邱教授引用艺术学中的"合情推理"概念,指出艺术理论的论证方式不同于数学的严密逻辑推导,而是通过合理、合情的推理得出结论。书法理论的证明同样需要建立在合理性和说服力之上。理论家需要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更进一步,才能推动书法理论的发展与创新。
理论与实践的互动
邱教授指出,理论不仅是艺术创作的指导工具,更能改变艺术家对书法的理解与认知。他强调,笔法、章法和字结构等理论与创作实践密不可分。虽然字结构理论的影响需要时间才能显现,但章法理论已经对书法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通过这些理论,艺术家可以在创作中找到更加具体和可操作的方法。
邱教授提到,中国书法的笔法最初来源于"摆动",这是基于手腕自然构造的运动。这种摆动导致了隶书中常见的"飘尾"现象,而这一现象并非如传统文字学所解释的"为弥补简化后的审美损失",而是源于书写的方便性和连贯性。邱教授通过教学实践证明,当学生正确理解这一理论后,笔法表现明显更加流畅和自然。这一案例说明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书法创作的空间与突破
邱教授将书法的发展比喻为一个操场,起初只有少数杰出的书法家如颜真卿、张旭等人,他们在宽阔的操场上尽情施展才华。然而,随着时间推移,越来越多的书法家进入这个"操场",不断扩展创作的边界。直到某一时刻,操场已经被挤满,所有可能性几乎都被前人探索殆尽。此时,后来的书法家面对已被充分发展的艺术形式,要想实现突破变得异常困难。
邱教授认为,书法在经过千年的发展后,也正面临着类似的问题。如何在这种"满员"的局限中找到创新的突破口,成为每一位书法家需要面对的核心挑战。
艺术批评的层次与方法
邱振中教授提出艺术批评的四个层次:感受、提出问题、艺术史考量,以及哲学和社会学意义。他指出,这四个层次是逐步递进的,不能随意跳跃。例如,一些文章试图直接对作品进行哲学或文化学层面的阐释,但缺乏对作品艺术史意义的考察,这样的讨论往往显得空洞而缺乏深度。他呼吁批评者在评价作品时,应具备坚实的理论基础,通过逐步分析揭示作品的深层次意义。
邱教授进一步探讨了如何判断艺术理论的优劣,他提出六个评判标准:对现象的把握、逻辑性、方法的使用、研究的创新性、基础理论的重要性以及与现代思想的结合。他认为,当代艺术理论的研究必须与现代学科保持紧密联系,书法理论研究应与心理学、哲学等现代学科的最新成果结合,拓展理论的深度和广度。
结语
邱振中教授通过个人的深入研究与系统的表达,为艺术史研究者和艺术创作者提供了宝贵的启发。他指出,艺术研究不仅涉及价值判断,还需要对美学和理论的深刻把握。通过本次演讲,邱振中教授展现了对艺术批评、艺术史和艺术实践的广阔视野及细腻思考,让人获益良多。
嘉宾介绍
主讲人:邱振中
邱振中,1947年生于南昌,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书法与绘画比较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美术学院博士生导师,中国美术馆展览资格审查委员会委员。致力于书法理论、艺术创作、诗歌创作。著有《书法的形态与阐释》《神居何所》《“人书俱老”:观念与机制》《书写性与图形生成》《笔法、章法、字结构:书法形态研究》《书法》《我的书写史》《中国书法:167个练习》与随笔集《此乃堂也》、诗集《状态-Ⅳ》等。
主要个展有《最初的四个系列》(北京,1989)、《邱振中作品展》(1997,奈良)、《从西厢记到马蒂斯——邱振中水墨作品展》(香港,2012)、《邱振中:起点与生成》(北京,2015)、《语·默——邱振中:书写中的诗与哲学》(北京,2018)等。参加德国国立现代美术馆《生活在此时——29位来自中国的当代艺术家》(2001)、布鲁塞尔皇家美术馆《再序兰亭》(2010)、第六十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2024)等国内外多种重要展览。
作品涉及书法、文字作品、水墨、装置与雕塑等。获中国书法兰亭奖(理论奖、教育奖、艺术奖)、第十届上海文学奖(诗歌奖)、韩国“全北世界书艺双年展”金奖(2013)。曾应邀赴斯坦福大学讲学(2011),于国家图书馆作《中国书法》系列讲座(2018),于复旦大学作《书法与中国文化理论》系列讲座(2019 \ 2024)。
学术主持:丘挺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画学院院长。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博士生导师。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生导师。长期致力于中国画语言的探索与理论研究,注重各艺术门类的比较研究,尤其在水墨探索中与不同文化“对话”中寻找传统的开放边界。作品被波士顿美术馆、故宫博物院、中国美术馆等单位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