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蛇的18个雅称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蛇的18个雅称

引用
1
来源
1.
https://m-tongshan.cjyun.org/p/184506.html

2025年是乙巳蛇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蛇有着丰富的象征意义和多种雅称。从"小龙"到"螣蛇",这些雅称不仅体现了古人对蛇的观察和认知,更蕴含着独特的文化内涵和审美情趣。

小龙:形似龙的亲切称呼

在民间,人们常将蛇唤作“小龙”。蛇身细长,四肢退化,体表覆有鳞片,这些特征与人们心中龙的形象极为相似。只不过相较于龙那威风凛凛、体型庞大的形象,蛇显得更为小巧。因此,古人赋予其“小龙”这一称呼。生肖属蛇的人,也常自称为属小龙,为自己的属相增添了一丝“龙气”。

虺:龙的原始形态化身

虺在传说中是龙的一种,常被描绘为体型较小且有毒的蛇。据《述异记》记载,虺五百年化为蛟,蛟千年化为龙。这表明虺被视作龙的原始形态,经过漫长岁月的修炼,逐步进化为更高等级的龙。虺的形象常被用于象征神秘、古老的力量,暗示着生命的蜕变与升华。

螣:富有神话色彩的龙蛇

螣蛇是一种能飞的神蛇,在诸多古代文献中均有记载。《荀子・劝学》中提到:“螣蛇无足而飞,鼫鼠五技而穷。”将螣蛇的飞行能力与鼯鼠的多种技能作对比,突出了螣蛇飞行本领的神奇。在古代星象学中,螣蛇星是北方七宿的星官之一,其形状蜿蜒曲折,由22颗星组成。古人通过观察这一星象,赋予了螣蛇更多神秘寓意,使其成为连接天地、沟通神灵的象征,承载着古人对未知世界的向往与探索精神。

长虫:形象直白的描述

在北方方言中,“长虫”是对蛇的常见叫法。从字面理解,“长”精准描绘出蛇身体细长的形态,而“虫”在古代汉语里并非单指昆虫,而是涵盖了所有爬行动物。蛇身柔软且细长,能灵活弯曲成各种形状,其体表的纹路与颜色部分与昆虫有相似之处,加之行进时靠身体蠕动前行,这些特征都与人们对“虫”的认知相契合,增添了几分民间质朴的韵味,生动展现出古人对蛇的直观形象的认知。

蚺:水边巨蟒的专称

蚺是一类体型庞大的蛇,在分类学上属于爬行纲蛇目蚺亚科。其显著特点是卵胎生。蚺多栖息在水边,拥有强大的绞杀和吞食能力,能够捕食体型较大的猎物。它们身躯粗壮,部分品种体长可达数米。在古代,人们对蚺的认知多来自于其在水边的活动踪迹,这一雅称也反映出古人对不同蛇类的细致观察与区分。

玉虺:如玉般的蛇影

“玉虺”一词将蛇与玉联系在一起,充满了诗意与美感。“虺”本就指一种毒蛇,而“玉”则赋予了它温润洁白的特质。在古代,玉象征着美好、珍贵与高尚。将蛇比作玉虺,体现出古人对蛇独特的审美视角,展现出对自然万物细腻的感知与独特的艺术表达。

升卿:带来祥瑞的使者

在古代传说中,升卿被视作美好的善蛇,承载着吉祥如意的寓意。古书有载:“蛇之善者,惟升卿。”在传统文化里,升卿代表着向上发展、进步和提升,体现了古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担生:蕴含故事的称谓

担生这一雅称背后有着一段动人的传说。据《旧小说・乙集三・广异记》记载,有书生路逢小蛇,心生怜悯便收养了它。随着小蛇逐渐长大,书生每日背着它出行,故而称其为“担生”。待小蛇长得过于庞大,书生无法再背负,便将它放归范县东大泽中。四十余年后,担生长成巨蟒,凡是靠近大泽的人都会被吞食。一日,书生途经大泽,听闻此事,却因相信冬天蛇会冬眠,毅然前往。途中,担生认出了书生,低头离去。可书生回到范县后,县令听闻此事,认为书生能安然无恙地从大泽归来定有蹊跷,便将他关进监狱,判了死刑。当晚,担生为救书生,水淹县城,唯有关押书生的监狱未被淹没,书生得以幸免。这一故事展现了蛇与书生之间跨越多年的深厚情谊,它的形象不再仅仅是可怕的蛇类,更蕴含着感恩与情义,这也是“担生”这一雅称所承载的独特文化内涵。

钱龙:财富的象征

“钱龙”这一称呼与财富紧密相连。在民间,人们常用铜钱扎成龙的形状,寓意着财源广进。因此将其称为“钱龙”。蛇因与龙外形相似,被赋予了“钱龙”这一称呼,承载着人们对财富的美好愿景。

蜧:神秘莫测的水蛇

蜧在古籍记载中是一种能兴云雨的黑色神蛇。《玉篇》中提到“神蛇也”。《郭璞・江赋》有“神蜧蝹蜦以沈遊”的描述。《张景阳诗》也出现“黑蜧躍重渊”的记载。从这些文献可知,蜧多与深渊、神秘的水域相关,常被视作拥有神秘力量的生物,能引发云雨,左右天气变化。它代表着未知与强大的自然力量,成为古人在探索自然过程中赋予神秘生物的独特称谓。

蜦:云雾中的灵蛇

蜦常与云雾联系在一起,传说它是一种能在云雾中飞行的神蛇。在古人的观念里,云雾是天地之间神秘的介质,被认为是神灵、仙人出没的地方。蜦能穿梭于云雾之中,这一特性让它充满了灵性与奇幻色彩。它或许象征着古人对超越现实、自由自在的向往,也反映出古代文化中对自然元素与神秘生物的独特想象,是古人将自然现象与神话传说巧妙融合的产物。

巳日寡人:特殊寓意的代称

“巳日寡人”这一称呼颇为独特。在古代,“巳”与蛇有着紧密联系,十二地支中,巳对应的生肖便是蛇。“寡人”通常是古代君主、诸侯王的自称,带有一种尊贵、孤独的意味。将蛇称为“巳日寡人”,可能是古人基于对蛇习性的观察,认为蛇多独自行动,具有神秘、孤僻的特质,如同高高在上的君主,故而赋予其这一称谓。这一称呼不仅体现了古人对蛇的独特认知,还反映出古代社会等级观念在文化中的渗透,是一种将动物特性与人类社会文化相结合的有趣表达。

玉京子:文学塑造的形象

“玉京子”这一雅称源于唐代裴铏的《传奇》。书中记载,崔炜于南越山洞遇一白蛇,其身上有文字如古篆,称自己为“玉京子”。崔炜将其带回后,白蛇化为白衣美女,帮助崔炜解决诸多难题。在这个故事里,玉京子被赋予了长寿与智慧的象征。它美丽、善良且神通广大,能化为人形与人类互动,展现出超凡的灵性,成为具有传奇色彩的角色,体现了当时人们对奇幻世界的向往与追求。

食鹿神君:充满奇幻的名号

“食鹿神君”出自武侠小说《绝代双骄》中的十二星相,是蛇的属相称号,也叫碧蛇神君。他身着碧绿紧身衣,身形又瘦又长,眼睛细小,以“碧璘蛇”为标记,只要这个标记出现,便预示着祸事将至。这一雅称反映出武侠小说中对蛇类凶猛、阴毒特性的夸张运用,将蛇与江湖恶人的形象相结合,塑造出令人胆寒的反派形象,展现了武侠文化中独特的奇幻风格与善恶对立的文化寓意。

弓衣:独特意象的代表

“弓衣”原指装弓的袋,后来成为蛇的雅称。在文学作品中,它常被用来形容蛇的姿态,如同拉弓射箭般有力且富有魄力。这一雅称将蛇的动态与拉弓的动作相联系,赋予了蛇一种独特的力量感和美感。古人通过这种巧妙的联想创造出“弓衣”这一雅称,为蛇在文学作品中的形象增添了别样的韵味,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学意象,象征着蛇的灵动与力量。

木龙:地域文化中的雅称

在福建,蛇有着独特的地位,常被称为“木龙”。福建多山,气候湿润,蛇类资源丰富。古代闽越族更是以蛇为图腾。在一些海船上,人们会将蛇视作“木龙”,认为它能保佑船只在航行中平安无事。这种称呼体现了福建地区独特的海洋文化与蛇崇拜的融合。

黄鳝:客家方言对蛇的雅称

在客家方言里,部分地区称蛇为“黄鳝”。这一称呼或许源于某些蛇类与黄鳝在外形上的相似性。蛇与黄鳝身体都呈细长状,且在一些水域环境中,蛇的游动姿态与黄鳝有几分相像。久而久之,便有了这样别具一格的称呼。显示出当地民众对事物直观的观察与联想,从生活实际出发,基于外形特征对蛇进行命名,展现出民间质朴的认知方式。

蝰:《本草纲目》对蛇的记载

“蝰”指蝰蛇,是一种毒蛇,出自《本草纲目》:“恶蛇甚多,四五月青蝰、白蝰、三角之类,皆毒之猛烈者。”从造字上看,“蝰”字以“虫”为部首,这本身就表明了它与虫类、蛇类的关联。从生物分类上看,蝰蛇属于爬行动物中的蝰蛇科,它们广泛分布于欧亚大陆、非洲等地,种类繁多,形态各异。比如加蓬咝蝰,它是非洲最大和最著名的毒蛇之一,身体粗壮,毒牙可长达5厘米,能捕食多种大型动物。在民俗文化中,蝰蛇也常常被赋予各种象征意义,有些人认为它代表着神秘、危险和力量,而有些人则将其视为吉祥的象征。

蛇的这十八个雅称,宛如一面多棱镜,折射出古人对蛇丰富多样的情感与认知。这些雅称不仅是简单的名称,更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它们见证了历史的变迁,传承着中华民族的智慧与情感。

(来源 长江云)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