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水系四大“河鲜”,让广东人流口水,最后一种成“保护鱼类”
珠江水系四大“河鲜”,让广东人流口水,最后一种成“保护鱼类”
珠江水系是仅次于长江的第二大水系,年径流量约为3300多亿立方米,孕育了680余种鱼类。在这众多鱼类中,有四种被誉为“珠江四大河鲜”,它们分别是鲈鱼、卷口鱼、鳜鱼和斑鳠。这些鱼不仅是广东美食文化的代表,更承载着独特的生态价值和保护意义。
珠江花鲈
鲈鱼以其鲜美的肉质广受欢迎。珠江的花鲈与普通鲈鱼有所不同,它们生活在淡咸水水域,通过洄游进入珠江,越冬时返回大海。成年花鲈体色渐变为黄褐色,繁殖期时体色更加鲜艳,鳃盖和鳍基呈橘红色。这种鱼富含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以及维生素B2、烟酸等营养成分,对肝肾不足的人有很好的补益作用,还能治疗胎动不安、产后少乳等症。因此,清蒸鲈鱼是不少广东人下馆子的必点名菜。
珠江卷口鱼
卷口鱼的名字源于其独特的口部形态,嘴巴朝下弯曲,加上两条看起来有些“猥琐”的胡子,也被称之为“老鼠鱼”。虽然外表不起眼,但卷口鱼肉质鲜美,含脂量很高。它们喜欢生活在河床宽阔、流速大、水质清澈的石底深水河段,这样的环境使得它们体内没有腥味,肉质劲道。卷口鱼个体通常不大,最大可长到2斤左右。
珠江鳜鱼
鳜鱼在中国文化中有着悠久的历史,如“桃花流水鳜鱼肥”所描绘的新安江“桃花鳜”。珠江水系的鳜鱼同样品质上乘,尤其是在溪流中生长的鳜鱼更是上品。在广东,鳜鱼是餐桌上的常见佳肴,南方地区有特色的碧绿鳜鱼卷,深受食客喜爱。
珠江斑鳠
斑鳠是珠江四大河鲜之首,因身上布满星星点点的黑斑,又被称为“芝麻剑”,在广东方言中称为“魽”。这种鱼主要生活在溪流中,尤其是珠江上游的红水河。由于过度捕捞,斑鳠一度被炒到200元一斤,最终在2021年被列入国家二级保护鱼类名录。值得庆幸的是,斑鳠已经实现人工养殖,有望在未来重返餐桌。
珠江四大河鲜不仅是广东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提醒我们,在享受自然馈赠的同时,也要承担起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拒绝食用野生保护鱼类,是对自然生态最直接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