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断一个城市“有没有希望”?体制内强度指数可做参考!
判断一个城市“有没有希望”?体制内强度指数可做参考!
想要了解一个城市是否适合就业、创业和投资?或许可以参考“体制内强度指数”。这个由财经博主刘晓博提出的学术概念,通过分析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和国企缴纳住房公积金的人数占比,来评估一个地区的市场化程度和发展潜力。
图源:包图网
什么是体制内强度指数?
所谓体制内强度指数指的是,一个地方的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国企缴纳住房公积金的人数,占该地方全部缴纳住房公积金总人数的比重。
这个概念由刘晓博团队提出,刘晓博毕业于南开大学中文系,先后在天津青年报、深圳晚报、深圳商报任职,为资深的财经记者、财经评论员。体制内强度指数为3年前刘晓博团队率先提出的概念,该指数能够反映一个地区体制内人员的相对规模、占比,进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该地区的市场化程度、经济结构模式以及创新投资价值。
那么为什么这个指数,看的是体制内住房公积金缴纳人数占比呢?
图源:包图网
我们都知道,缴纳住房公积金方面,体制内为统一缴纳(硬性缴纳),而体制外则是视情况缴纳(软性缴纳)。具体而言,体制外的企业(民企、外企乃至自由职业),只有收入有保障、有盈余的单位,才会和员工协商缴纳住房公积金。因此,能为员工按时足额缴纳住房公积金的单位,都可以称得上“马马虎虎”过得去的单位。若一个地方的体制内强度指数越大(百分比越高),说明当地“马马虎虎”过得去的单位越少,市场活力也相对不足。
在一定程度上来看,体制内强度指数越高,说明当地的市场化程度可能就越低。按照刘晓博团队给出的标准,如果某地的体制内强度指数超过了33%,该地的市场化程度就十分低,大环境就不太适合创业者,同时也很难吸引大量的社会就业,房价也就缺乏持续增长的动力。
万亿城市中的体制内强度排名
根据2024年国家统计局公开的数据,我国目前有26座GDP达万亿水平的城市。有人可能会问,GDP水平达到万亿的城市,一般都具有很高的市场化程度,体制内强度指数还会很高吗?
但实际上,和大家以往的小镇青年才会回小县城考公,小县城的体制内强度指数会很高的刻板印象不同。许多顶尖的经济强市,对“体制内”的依赖性也非常高。
科创四川梳理发现,在GDP破万亿的26座城市中,西安、福州、烟台、郑州、泉州等5座城市体制内强度指数超过50%,其中烟台位于“榜首”,达到了67.6%,是名副其实的“体制内强度”最高的万亿城市。
图源:搜狐城市
放到更长的时间线上看,5年以前烟台的体制内强度指数刚超过50%,低于武汉、西安、郑州、福州、济南、泉州等城市。但到了2023年,烟台的体制内强度指数就已成为万亿城市之首。
图源:搜狐城市
此外,再看川渝地区。成都2018年体制内强度指数为30.4%,2023年则降至25.6%,下降了4.8%;重庆2018年体制内强度指数为49.9%,2023年则降至37.7%,下降了12.2%。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重庆在近几年的市场化程度逐渐提升,在“努力”降低对体制内的依赖程度。
总体而言,南方城市比北方城市的“体制内强度”低,民营经济活跃的长三角、珠三角城市“体制内强度”也较低,市场化程度较高。
对“体制内强度指数”的思考
年轻人、创业者、科创企业要想选一个相对公平、自由的市场经济城市,体制内强度指数是一个相对科学且重要的参考指标。
国企及事业单位对于我国经济而言,是重要的“稳定器”,但一个地方的民营企业却是“纳税主力军”,同时民企的创新能力、工作效率也有着更加明显的优势。如果一个地方国企、事业单位占有经济比重过高,一方面会导致当地经济市场化程度下降,另一方面还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会挤压当地民企的生存环境及创新能力。
关于“体制内强度指数”,虽然一方面是为创业者提供参考,但另一方面则是希望当地城市管理者能透过指数看到当地的营商环境。毕竟只有好的营商环境、优惠的政策才能吸引更多创业者,带来更多城市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