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基于颈动脉斑块特征的缺血性卒中预测模型研究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基于颈动脉斑块特征的缺血性卒中预测模型研究

引用
MedSci-临床研究与学术平台
1.
https://m.medsci.cn/article/show_article.do?id=ff3384059693

缺血性卒中(IS)是导致中国人均寿命损失的主要原因之一。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脑卒中发生发展的重要病理基础。本研究基于颈动脉斑块的临床特征,构建了一个预测缺血性卒中患者发病风险的模型,为临床预防和早期诊断提供了新的参考依据。

研究背景

中国脑卒中防治报告(2021)显示,脑卒中已成为中国人均寿命损失的首要原因之一。颈动脉粥样斑块是脑卒中发生发展伴随的重要病理和临床基础,一方面颈动脉斑块致管腔狭窄甚至闭塞造成颅内低灌注,另一方面伴有纤维帽破裂的颈动脉易损斑块容易引起颅内动脉栓塞。既往研究表明,白细胞及其亚型如血小板计数与淋巴细胞计数比值(platelet to lymphocyte ratio,PLR)、中性粒细胞计数与淋巴细胞计数比值(neutrophil to lymphocyte ratio, NLR)、单核细胞计数与淋巴细胞计数比值(monocyte to lymphocyte ratio,MLR)可作为心血管疾病的预测指标,但涉及颈动脉斑块等相关指标在缺血性卒中(ischemic stroke,IS)中的研究鲜见报道,鉴此,本研究基于颈动脉斑块的临床相关特征建立预测模型,旨在为IS患者个体化诊疗提供依据。

研究方法

研究对象

纳入自2022年1月—2023年6月来苏州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疑似缺血性卒中且首次入院的患者1 909例。患者入院后即行一站式主动脉弓上CT血管成像(CT angiography,CTA)及CT灌注成像(CT perfusion imaging,CTP)检查,24 h内行颈部动脉超声(carotid artery ultrasound,CDU)检查并在入院48 h内行头部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及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检查。经严格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见图1)后,共纳入IS组共123例,其中男96例,女27例,年龄(68.00±8.30)岁;非缺血性卒中(no-ischemic stroke,NIS)组66例,其中男53例,女13例,年龄(66.00±13.10)岁。

临床资料收集

患者入院即收集基本临床信息,包括性别、年龄、血压、吸烟史、饮酒史等。采集各组患者禁食8~10 h后的清晨空腹静脉血,检测血常规指标(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等)、血生化指标(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空腹血糖等)。以上实验室指标均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检验科完成。其中吸烟史为当前或既往吸烟≥1支/d,连续时间长于1年。高血压定义为既往有高血压病史或入院后多次重复测量血压≥140/90 mmHg;将高血压控制不佳定义为服用降压药物后多次测量血压仍≥140/90 mmHg。糖尿病定义为既往糖尿病病史或空腹血糖浓度≥7.0 mmol/L或餐后2 h血糖浓度≥11.1 mmol/L,将糖尿病控制不佳定义为服用降糖药物后空腹血糖仍≥7.00 mmol/L或餐后2 h血糖浓度≥11.1 mmol/L。将血脂异常定义为总胆固醇>5.20 mmol/L、甘油三酯>1.70 mmol/L、高密度脂蛋白>2.00 mmol/L或<1.00 mmol/L、低密度脂蛋白>3.40 mmol/L任一项。PLR值为血小板计数与淋巴细胞计数比值,NLR值为中性粒细胞计数与淋巴细胞计数的比值,MLR值为单核细胞计数与淋巴细胞计数比值。

仪器与方法

1.3.1 颈部血管超声检查及评估标准

采用Philips公司CX50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选择L12-3线阵探头及C5-1凸阵探头分别探查颈部血管。根据中国脑卒中血管超声检查指导规范进行操作,患者颈部垫薄枕,头略偏向对侧,探头沿颈总动脉近心段探测至颈内动脉起始部以远30~40 mm处,测定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当IMT≥1.5 mm时定义为颈动脉斑块形成。

斑块性质评估标准:(1)易损斑块,斑块内部回声不均、斑块形态不规则和/或斑块表面纤维帽不完整、斑块内可见血流信号(溃疡型斑块)、斑块内可见大片低回声(斑块内出血);(2)稳定斑块,斑块呈中等均质回声,斑块形态规则、纤维帽完整或斑块呈均质强回声。根据超声评估斑块形态,将斑块分为稳定斑块和易损斑块。应用北美症状性颈动脉内膜切除试验(North American Symptomatic Carotid Endarterectomy Trial, NASCET)诊断标准[(狭窄远段的正常直径-狭窄段的最窄直径)/狭窄远段的正常直径]进行评估,其中轻度狭窄为狭窄率30%50%,中度狭窄为50%69%,重度狭窄为70%~99%,闭塞即血管腔内被斑块致密充填且无血流信号。均由1名5年以上工作经验医师进行操作并由2名有经验的主治医师对其进行双盲评估。

1.3.2 磁共振标准及评估标准

采用西门子3.0T磁共振机器,扫描序列和参数:T1WI TR 2 000 ms,TE 20 ms;T2WI TR 3 000 ms,TE 80 ms;DWI:TR 2 245 ms,TE 90 ms,视野(FOV)210 mm×210 mm×118 mm,矩阵140 mm×109 mm,层厚6.0 mm,层间距1 mm,b值为1 000 s/mm2。

分组依据:IS组即在DWI序列图像上表现为高信号,相应的扩散系数(ADC)图像表现为低信号,且为出现临床症状的责任血管供血区;NIS组即在DWI序列图像上未表现高信号,即无急性梗死灶。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6.0统计软件包对所获得的计数资料及计量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x±s)表示,两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中位数和四分位数间距[M(P25,P75)]表示,两组比较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分类变量以[n(%)]表示,两组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对t检验、秩和检验、χ2检验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进行二分资料的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并根据影响因素构建预测模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及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检测模型的预测效能。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研究结果

患者基线资料

IS组患者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淋巴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NLR、MLR等与NIS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IS组中存在易损斑块的患者,其高血压及糖尿病控制不佳的占比与其他各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见图2)。

两组患者斑块特征及血管狭窄程度

IS组中存在颈动脉不同程度狭窄甚至闭塞且易损斑块的患者占82.9%(102/123),而NIS组则为54.5%(36/6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其中1例IS组患者CDU、头部MRI图像见图3。

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单因素分析显示,存在颈动脉易损斑块(P<0.001)、颈动脉狭窄程度(P<0.001)、高血压控制不佳(P=0.01)、糖尿病控制不佳(P<0.001)、血脂异常(P=0.015)、NLR水平(P=0.002)是患者发生IS事件的影响因素(见表3)。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将单因素回归分析中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存在颈动脉易损斑块、高血压及糖尿病控制不佳、NLR水平升高是患者发生IS事件的主要影响因素(见表4)。

患者发生IS事件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

根据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结果,单因素NLR预测模型对评估患者发生IS事件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662(95%CI 0.5780.747),NLR最佳截断点为2.48,评估患者IS的敏感度为0.780,特异性为0.515。同时将影响患者发生IS事件的4个危险因素:颈动脉存在易损斑块、高血压控制不佳、糖尿病控制不佳、NLR水平分别设定为X1、X2、X3、X4,最终得到新函数Y=0.803X1+0.874X2+1.582X3+0.245X4-1.503,建立一个简化的联合预测模型,对模型评估效能进行分析。此时AUC为0.776(95%CI 0.7090.842),敏感度为0.748,特异度0.758(见图4)。

讨论

IS致残率及病死率较高,且IS患者的发病率和复发率也较高。早期对高危因素患者进行颈动脉筛查和临床资料的风险评估,及时有效地进行临床干预,对防治IS和临床转归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中IS患者较多存在颈动脉易损斑块且导致不同程度狭窄甚至闭塞,其中IS组82.9% vs NIS组54.5%。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高血压及糖尿病控制不佳、存在颈动脉易损斑块、颈动脉狭窄程度、NLR水平的升高均是患者发生IS事件的主要影响因素。长期高血压控制不佳、糖尿病控制不佳,会对血管内皮造成损伤。

研究表明,血压增高时长期血流冲击使动脉内皮承受更多的剪切力和冲击力,增加血管壁损伤,促使血小板凝聚;空腹血糖升高时可使体内的内皮细胞出现功能紊乱,凝血、纤溶异常,蛋白质糖化速度加快,其形成产物逐渐在体内积蓄,从而加速血管内膜损伤、形成粥样斑块。有研究表明颈动脉狭窄程度与IS有相关性,本研究的IS组患者,颈动脉存在中-重度血管狭窄甚至闭塞,但多因素Logistic分析后发现,颈动脉存在易损斑块比颈动脉狭窄程度对IS事件发生的影响作用更大。颈动脉易损斑块的形成、斑块纤维帽破裂,将产生血栓并引起远端动脉源性栓塞以及血流动力学改变,影响脑组织供血,从而更容易造成患者IS事件的发生。

有研究认为,NLR作为一种反应体内炎症的新型临床指标,对心血管疾病有一定的预测价值,在本研究中NLR对评估IS事件的发生也有一定的预测价值,其最佳预测截断点为2.48,此时评估患者IS事件发生的敏感度为0.780,特异度为0.515。其机制可能为活化细胞通过释放各种蛋白水解酶,导致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和血小板聚集。本研究显示,淋巴细胞计数与中性粒细胞计数在IS患者中区分有无易损斑块均有统计学意义,相比于其他炎症指标 (PLR、MLR),NLR是更为敏感的外周血生物标志物。

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存在颈动脉易损斑块的患者合并高血压及糖尿病控制不佳、NLR水平升高更容易发生IS事件。建立联合预测模型,调整颈动脉易损斑块、高血压控制不佳、糖尿病控制不佳及NLR水平,得到的ROC曲线分析其AUC为0.776(95%CI 0.709~0.842),对患者IS事件的发生有一定预测价值。且该联合预测模型优于单因素NLR水平的预测,有较高的准确性。对于已经存在颈动脉斑块的患者,在易损斑块形成的早期及时进行临床干预,有效调控血压、血糖水平,积极关注血液炎症指标如NLR水平,对IS的防治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综上所述,联合预测模型可以作为筛查患者IS事件发生概率的重要指标。早期干预对稳定斑块、改善患者预后意义重大。本研究中所涉及的样本量较小,数据可能存在偏倚;目前IS与炎症反应之间可能存在一定相互作用,有待进一步研究;今后将进一步扩大样本量,进行深入研究。

本文原文来自《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