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特写:从古印度王子到布袋和尚的弥勒传奇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特写:从古印度王子到布袋和尚的弥勒传奇

引用
1
来源
1.
https://gb.crntt.com/crn-webapp/touch/detail.jsp?coluid=1&kindid=0&docid=106992891

弥勒文化作为佛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形象演变历程见证了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本土化过程。从古印度王子到中国布袋和尚,弥勒形象经历了怎样的演变?本文将带你走进奉化博物馆,探寻弥勒文化的独特魅力。


世界上最大的翡翠弥勒佛


五代时期,弥勒化身为一位布袋和尚。传说布袋和尚是奉化人,他的出身成谜,是一名从江面漂流而来的婴儿,后来被河边的养父母收养长大。

第六届世界佛教论坛在浙江宁波举办期间,奉化博物馆特别推出了一场弥勒文化主题展,展出的众多弥勒文化展品均来自全国各地的馆藏经典。奉化博物馆馆长王玮详细介绍了弥勒文化的起源、传播过程,包括弥勒形象中国化并走向海外的演变历程。

据王玮介绍,弥勒信仰最早源自古印度。弥勒本是一位印度王子,名为阿逸多,由于他心怀慈悲,被尊称为阿逸多菩萨。或许读者也和记者一样感到好奇,古印度的王子为何会成为弥勒?根据《上生经》记载,这位王子曾是释迦牟尼佛的人间弟子,因其天赋异禀、悟性超群、修行精进,释迦牟尼在讲经时预言他将成为未来佛。因此,早期的弥勒佛像通常被塑造成古印度王子的形象。展厅中的一尊贵霜时期的弥勒立像菩萨,仿佛就是一位印欧混血的王子:高鼻深目,发髻垂髯,身披璎珞,额前显露白毫,头光圆润,身穿古印度王室服饰,左手间还持有一个净瓶。

随着佛教东传,弥勒信仰传入中国。通过丝绸之路,弥勒造像从新疆进入中国,逐步传播至河西走廊。随着时间的推移,弥勒佛像开始展现出更贴近中国人的面貌。展厅中的众多佛像生动再现了弥勒造像从古印度王子逐渐演变为汉人的过程。北魏时期的弥勒佛像已经具备汉人特征,坐姿也有所改变。到了北齐时期,弥勒形象逐渐丰满。宋代时,布袋弥勒的形象开始广泛流行。奉化博物馆还展出了一尊60年代藏传佛教赠送给毛泽东主席的弥勒造像。

当然,最为人熟知的还是大肚布袋弥勒形象。而布袋和尚与弥勒的结合,则是另一则传奇。据王玮介绍,弥勒菩萨将在56亿多年后下生人间,成为未来佛。在此期间,他化身千百亿,正所谓“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世人,世人自不识”。五代时期,弥勒化身为一位布袋和尚。传说布袋和尚是奉化人,他的出身成谜,是一名从江面漂流而来的婴儿,后来被河边的养父母收养长大。布袋和尚以大肚、笑口常开、慈眉善目的形象深入人心,他游历四明,济世度人,被视为弥勒在人间的化身,象征着慈悲、包容与欢乐的精神。宋代以后,布袋弥勒的形象从奉化逐渐传播至全国,甚至远及东南亚和其他华人聚居地区。展厅中展出的许多大肚布袋弥勒像,其中一尊为世界上最大的翡翠弥勒佛。

王玮还介绍了弥勒文化的全球化进程。近年来,奉化每年举办弥勒文化节,邀请全球弥勒文化的研究者与信众参与。这不仅仅是文化的传播,更是信仰的传承。如今,布袋弥勒形象不仅限于中国,在日本、东南亚等地,都能看到布袋弥勒佛像的供奉。据调查,弥勒文化已经深深融入全球华人的日常生活。而历经两千多年的演变,独具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也开始“反哺”古印度,再次传播回弥勒信仰的发源地,推动了佛教在全球的进一步传播。


奉化博物馆馆长王玮详细介绍了弥勒文化的起源、传播过程


四面佛,中间是弥勒佛,两侧是菩萨,旁边还刻有200位供养人像。


《佛说弥勒大成佛经》


早期的弥勒菩萨坐像


公元2-3世纪,弥勒菩萨交脚而坐于“莲花台”上,左手持瓶,发髻垂肩。


北魏永安二年,韩小华造弥勒像


1953年出土的石雕弥勒造像碑


北齐时期的贴金彩绘石雕思惟菩萨像


贵霜时期的弥勒菩萨通常被塑造为印欧混血王子的形象。


布袋弥勒佛


东魏时期的弥勒像,已呈现东方微笑


家庭供养的小弥勒佛像


朱松邻竹圆雕五子戏弥勒像


六子戏弥勒木雕


各式各样的弥勒佛像


布袋和尚以大肚、笑口常开、慈眉善目的形象深入人心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