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想要“贴贴”?多半是得了皮肤饥渴症
总想要“贴贴”?多半是得了皮肤饥渴症
拥抱饥渴症,又称皮肤饥渴症,是人类对身体接触和拥抱的渴望,在长时间缺乏接触后,产生的负面心理、生理反应。这种现象不仅影响心理健康,还可能带来生理问题。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拥抱饥渴症的原因、影响及应对方法。
图片来源:摄图网
什么是拥抱饥渴症?
医学上,“拥抱饥渴症”又称“皮肤饥渴症”,虽然它名字里带了一个“症”,但它并非是一种病,而是人类对身体接触和拥抱的渴望,在长时间缺乏接触后,产生的负面心理、生理反应。
举个简单的例子,疫情期间,在长时间缺乏拥抱和皮肤接触的情况下,是不是觉得人都憋坏了?是不是很想参与社交、与人接触?
我们的身心健康、情感传达、社会交往都或多或少受到了影响。
现代生活中,亲密接触减少,对触觉刺激的渴望没有得到满足,这容易导致情绪失调,增加心理应激反应,还可能导致焦虑、抑郁等情绪障碍。
从心理学理论来说,幼儿期缺乏母亲拥抱和身体触摸的情况下,个体可能难以形成安全型依恋关系,从而在成年后可能容易出现拥抱饥渴症,即渴望通过身体接触来获得情感支持和安全感。
简单来说就是——小时候抱少了,长大后没安全感。
图片来源:摄图网
当然,拥抱饥渴症并不仅仅是心理因素导致的,生理因素也有不小的影响。
从神经生理机制上来说,触觉刺激和亲密行为过程中,会有一系列的相关的关键神经递质的产生和释放,其中包括5-羟色胺、内啡肽、多巴胺和催产素等。
这些神经递质与愉悦感和满足感有关,可以帮助我们缓解焦虑和压力。
要不怎么说难过的时候要拥抱来安慰呢?因为“贴贴”是真的能让你好受很多,无论是从心理还是生理层面上。
拥抱饥渴症的影响
心理方面
拥抱饥渴症常常与一些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有密切联系,如焦虑、抑郁,尤其是在缺乏社会支持的情况下。
在家庭亲密关系中,长期缺乏身体接触可能会对双方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甚至可能增加焦虑抑郁的风险。
图片来源:摄图网
生理方面
1.缺乏亲密接触可能导致与压力有关的激素(皮质醇)水平升高,进而增加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
2.缺乏身体接触,坑通过催产素和皮质醇的影响导致免疫功能下降。
图片来源:摄图网
如何应对拥抱饥渴症?
如果有一些拥抱饥渴的症状,但都不算太严重,可以试试这些自己就能做的办法:
- 宠物疗法:宠物的陪伴和抚摸可以提供替代性的亲密体验,缓解拥抱饥渴。
图片来源:摄图网
按摩疗法:按摩可刺激身体释放内啡肽,使人产生愉悦感,一定程度上替代对人类亲密接触的需求。
正念冥想:可通过深度的宁静状态来帮助个体放松身心,减少对外界刺激的依赖。人们可以专注于自己的呼吸、感受或想象,将注意力从对亲密接触的渴望中转移出来。
图片来源:摄图网
- 自我抚慰:将右手放在左胸前,右手放在右胸前,双手靠近而低于锁骨并呈现出交叉的状态,然后试着像蝴蝶扇动翅膀一样左右轻拍。这叫做“蝴蝶拥抱法”,可以活跃迷走神经,产生与爱人拥抱时类似的感受。
但要是觉得自己已经产生比较严重的心理问题,甚至影响到了自己的生活,一定一定要找心理医生寻求帮助,及时进行干预治疗!
在专业医生的帮助下,采取精神分析法、认知行为治疗这些手段,才能尽早缓解和克服症状,回归正常的生活。
图片来源:摄图网
我们每个人都需要拥抱和被触摸,所以,不要抑制你的“贴贴”,多给你爱的人一个大大的拥抱,或者给自己一个大大的拥抱吧!
声明:本文系医学相关教育科普文章,不涉及具体治疗方法或医疗行为,不得替代医院就诊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