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道教教义之清静寡欲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道教教义之清静寡欲

引用
1
来源
1.
https://www.xiding.org/taoist-culture/taoist-teachings/1349.html

道教文化源远流长,其中“清静寡欲”是道教教义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思想不仅体现在道教的经典著作中,更是道教徒修行实践的核心理念。本文将深入探讨“清静寡欲”的内涵及其在道教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道德经》第四十五章说:“清静为天下正”。《老子想尔注》释曰:“道常无欲乐清静,故令天地常正”。从而明白无误地告诉人们,学道修道应做到无有自己的私自嗜欲,乐好清静,这样才符合“道”的体性。

道以其清静的本性来化生和养护万物,从无想过自己应该得到什么回报或想得到什么,无欲以待万物。而人类社会,若亦以“清静”的思想来治世修身,世界将会和谐而太平,人们则会得到更好的休养和生息,生命也将得到升华。所以,学道信道之人,首先要学知清静,以常清静为行为标准,才能实现修行而得道的追求。为此,《清静经》总结清静的要旨时说:“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把清静之教义提高到了非常重要的高度。

道教的清静教义,与浊动相互化和对应。《清静经》说:“清者浊之源,动者静之基”。意思是说:清是浊的源头,动是说明静寂的条件。而修道,就是要通过修炼由浊而返清,由静而生动。使人心清宁明静,静而精生,气足神明,生命的原动力得到宝藏和育养,生命的质量得到提高。这种清浊、动静相生相化的关系和表现,也正是“道”之清静的完整表现,《清静经》说:“夫道者,有清有浊,有动有静”。人修大道,体行清浊、动静相生相化的道理,才合符清静之道意。教条式地理解清静,或把死寂静止看着是清静的意境是不能完全合符“道”意的。

那么,怎样的修行才能进入真正的清静境界呢?《云笈七签》中说:“专精积神,不与物杂,谓之清;反神服气,安而不动,谓之静”。《真仙直指语录》中也说:“清谓清其心源,静谓静其气海。心源清则外物不能挠,性定而神明。气海静则邪欲不能作,精全而腹实”。其核心的法则就是少思而寡欲。然而,人生在世,名利声色不断挠得人们欲望滋生,浊动不已。但作为修道务道之士,就不能完全和俗世之人一样,而是要真思志道,做到少思寡欲。

《道德经》中说:“咎莫大于欲得”。意思是说,灾祸的发生最大原因就是因为嗜欲。所以要“去甚,去奢、去泰”。也就是要“寡欲”。所谓寡欲,就是要求人们对世俗的名利、声色、财货的企求要有一个正确的态度,不要用极端的行为去猎取,不要有非分的念头和过分的奢求,嗜欲过重不仅有害于自己的身心健康,而且会复杂人际关系,成为社会恶害的根源。要以寡欲为行为准则、最终达到“道常无欲乐清静”的最高境界。

(以上内容完整来源中国道教协会官网道教义理部分,无修改删减)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