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喜丧”?4个条件,3个不同,揭秘中国民间特殊葬礼习俗
什么是“喜丧”?4个条件,3个不同,揭秘中国民间特殊葬礼习俗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喜丧"是一种特殊的葬礼形式,它不仅体现了中国人对生命的尊重,也展现了中国人对孝道的重视。那么,什么样的葬礼才能被称为"喜丧"呢?本文将为您详细解读。
在中国,"喜丧"是一种特殊的葬礼形式,它与普通的丧礼有着明显的区别。在民间,有一种葬礼,整个过程家属不哭反笑,甚至还敲锣打鼓,这种葬礼被称为"喜丧"。
喜丧的老人一定是后代都齐全的老人。现如今这个社会,很多年轻人因为生活压力大,而推迟要孩子的计划。老人要是遇到点意外情况,突然离世,就见不到后代。对于传统的老人来说,他们有责任有义务让家族人丁兴旺,这样离开了这个世界,去见祖先的时候,才能有脸面。同时,喜丧的老人拥有的后代一定是健康的,没有生病的,没有早夭的,也没有犯罪的,更没有横死的。人们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在民间,后代平安健康,是因为老人坐镇。所以,这样的老人给他们办喜丧,是为了肯定他们为家里带来的福气和对他们的付出的认可。
喜丧的老人一定是高龄老人。在古代,七十古来稀。能活到70岁以上的老人,是非常少的,大多数人因为疫病或者是战乱而在50多岁就死去了。因此,当去世老人的年纪大于七十岁的话,就算是寿终正寝了。按照传统规定,老人的年纪越大,那么越符合喜丧的要求,而那些超过百岁的老人,他们的丧事还被称之为“老喜丧”。
老人上了年纪,多少都会患上一些疾病,但也有一些老人是幸运的,哪怕七八十岁了,浑身十分硬朗,一点病痛都没有。反观那些患有慢性病的老人,整日大把大把的吃药,还有那些患癌的老人,更是饱受化疗的痛苦。因此,对于老人来说,有啥真是别有病,太痛苦了。对于家人而言,老人生病,不仅老人受罪,自己也跟着受罪。所以,当老人无疾而终,对于整个家庭来说都是一件喜事,故而可以举办喜丧。在传统文化中,老人能善终,也代表着老人这一生圆满。
人们认为,只有老人足够善良,去世时才符合喜丧的条件。善良的老人,一生与人为善,心怀慈悲。他们对家人关爱备至,对邻里和睦相处,在他人有难时慷慨相助,从不求回报。当善良的老人离世,亲人们虽悲痛万分,但也会因老人一生的德行而稍感慰藉,办一场喜丧。人们在缅怀老人的同时,也传颂着他们的美德,让他的德行在家族中继续传承,仿佛老人的善良并未因生命的消逝而终止,而是换了一种方式,永远活在人们心间。
就是这四个条件,当老人去世,只有同时达到,家人才能为他举办喜丧,否则就会贻笑大方。能同时达到这四个条件的老人并不多,因此民间很少能看到办喜丧的场面。
真正意义上的喜丧和普通的丧礼不太一样,主要体现在以下3点。
1、不能哭
亲人去世,不论是以哪一种形式离开,对于家人和亲戚朋友来说,都是一件悲伤的事情。人们通常会因为心里难过而泪流满面,但是办喜丧的时候,最忌讳的就是哭。在喜丧中,老人高寿且没有生病,安详的离开,人们会为老人感到开心。在这种情况下,大家要开心一点,否则就是对老人的不敬。此外,为了增强葬礼的喜庆氛围,人们还会放鞭炮,请戏班子,或者是安排唱歌的演员。老人这一生圆满的退场,是值得庆祝的事情,故而,让老人走的安心就不能哭。
2、葬礼红白搭配
在民间,丧事多以黑白配色为主,但喜丧的话以红白配色为主。主家发布丧事的讣告会用红纸来写,然后为老人准备的棺材,也不是传统的黑色,多为红色的棺材。亲人们披麻戴孝的话,也不是纯白色的孝衣,而是以红黄为主的孝衣。通过颜色的改变,来告诉人们,我们家办的是喜丧。
3、葬礼结束后回归正常生活
传统葬礼一般要三年,亲属的生活才能彻底恢复正常生活。像我们老家,葬礼三年内的春节不能走亲,不能贴红对联,人们也不能穿红。但是喜丧不需要这么讲究,在老人去世的百天后,家人们就可以恢复正常的生活。所谓正常的生活就是不需要守孝,可以穿红衣服,过年也能贴红对联。另外,脱下来的孝衣还要珍藏起来,能保佑家宅平安,还能给自己带来滚滚的财运。如果给孩子的话,还能挡煞气,保佑孩子平安无疾。
喜丧是另一种形式的葬礼,虽然带有喜庆的色彩,但也少不了传统葬礼的庄重。我们在给老人办喜丧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规矩,不能胡乱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