芯片为什么要封装?主流的先进封装技术有哪些?
芯片为什么要封装?主流的先进封装技术有哪些?
封装是半导体行业中的重要环节,位于整个生产流程的下游。所有芯片的诞生都离不开封装。本文将详细介绍封装技术的定义、必要性以及主流的先进封装技术。
什么是封装?
PKG(Packaging)主要是在半导体制造的后道工程中完成的。即利用膜技术及微细连接技术,将半导体元器件及其他构成要素在框架或基板上布置、固定及连接,引出接线端子,并通过塑性绝缘介质(一般采用EMC:Encapsulated Molding Compound环氧树脂模塑料)灌封固定,构成整体主体结构的工艺。
为什么要封装?
封装在整个芯片制造环节中处于下游关键地位,加之先进制程放缓,封装对“延续”摩尔定律、提高芯片算力和晶体管密度、降低功耗成本的积极作用越发明显。
设计、制造之后得的晶圆裸片虽具有内部电路,但无法与外部电路连接且裸片易碎。不能直接作为芯片使用。
封装的作用可以归结为4点:
- 机械支撑和环境保护;
- 将芯片IO信号传输到电路板,实现各元件互联通信;
- 供电电路的分配;
- 将芯片的热量传导到外界环境。
从深层次来讲,最重要的目的是使芯片与电路板进行互联,但因为芯片中电路(这里更多指I/O部分)的尺寸与电路板的电路尺寸差别过于悬殊,所以需要采取一些特别的手段进行连接,而先进封装发展的原因很大程度也源于这个矛盾。
主流的先进封装技术有哪些?
目前先进封装中按照主流可分为2D封装、2.5D封装、3D封装三种类型。
- 2D封装技术
其中,2D封装的代表就是“胶水”——MCM(MCM-Multichip Module,多芯片模块)技术,它能将多颗芯片和其他单元组装在同一块多层互连基板上,然后进行封装,从而形成高密度和高可靠性的微电子组件。
英特尔低功耗移动版酷睿处理器就是2D封装的典型代表,将CPU和芯片组封装在一个基板上。
- 2.5D封装技术
我们可以将2.5D封装技术理解为“平面版”的乐高积木,可以在一个固定大小的平面上,横向固定不同样式和大小的积木块。
在处理器领域,这些积木块就变成了由不同工艺打造的不同功能模块,比如将7nm工艺的CPU、10nm的GPU、14nm的I/O单元、22nm的通讯单元等堆在一个基板上。
2.5D封装技术以英特尔EMIB和台积电CoWoS(Chip-on-Wafer-on-Substrate)为代表。
- 3D封装技术
3D封装更像是“立体版”的乐高积木,可以像盖楼一般将所有需要的功能模块一层层地纵向叠加累积起来。
和2.5D封装不同,3D封装是一种晶圆对晶圆(Wafer-On-Wafer)无凸起的键合(Bonding)3D IC制程技术。
目前符合这一标准的技术,主要以台积电旗下的WoW(Wafer on Wafer),以及英特尔主推的“Foveros”的3D封装技术为主。
4D集成技术介绍
物理结构:多块基板采用非平行的方式进行安装,且每一块基板上均设有元器件,元器件的安装方式具有多样化。
电气连接:基板间采用柔性电路或焊接的方式相连,基板中芯片的电气连接多样化。
基于刚柔基板的4D集成示意图:
4D集成定义主要是关于多块基板的方位和相互连接方式,因此在4D集成也会包含有2D,2D+,2.5D,3D的集成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