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靖与杨慎:明朝左顺门案背后的权力与坚持
嘉靖与杨慎:明朝左顺门案背后的权力与坚持
明朝嘉靖年间,一场关于尊崇皇帝生父的争议——左顺门案,不仅引发了朝廷内部的激烈斗争,更深刻地影响了杨慎这位明代才子的命运。
杨慎,字用修,号升庵,是明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也是当时朝廷内阁首辅杨廷和的儿子。他才华横溢,24岁便中状元,深受文坛盟主李东阳的赞赏。
左顺门案的导火索是嘉靖皇帝朱厚熜想要追封自己的生父兴献王为皇帝,这与明朝的宗法制度相冲突。根据礼法,嘉靖应将明孝宗朱祐樘视为“皇考”,而将兴献王称为“皇叔父”。然而,嘉靖皇帝坚持要尊崇自己的生父,这一行为引发了朝中大臣的强烈反对,其中就包括杨慎。他坚决反对嘉靖皇帝的决定,并在左顺门事件中发挥了领导作用。
嘉靖三年,杨慎与两百余名朝廷官员集结在左顺门外,集体跪请皇帝改变旨意。他们从早晨跪到午后,高呼“高皇帝,孝宗皇帝”,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迫使嘉靖皇帝让步。他们的行为,是对嘉靖皇帝决定的直接挑战,也是对传统礼法的坚守。但嘉靖皇帝对此大发雷霆,下令锦衣卫逮捕了为首的官员,并对参与伏哭的官员进行了严厉的处罚。杨慎在事件中两次被廷杖,几乎丧命,最终被充军至云南永昌卫。
嘉靖五年,杨慎因其父杨廷和患病,获得了短暂回家的机会。这次回家对杨慎来说是一个难得的机会,杨廷和见到儿子后非常高兴,甚至因此病愈。这段父子团聚的时光无疑是珍贵的,它为杨慎带来了一丝家庭的温暖和心理上的慰藉。然而,好景不长,杨廷和病愈之后,杨慎不得不再次返回他的流放地——永昌。这次短暂的回家成为了杨慎在长期流放生涯中的一次罕有的宽慰。
嘉靖八年,杨廷和在新都去世。得知父亲去世的消息后,杨慎请求当时的云南巡抚欧阳重替他向朝廷请命,希望能够回乡葬父。最终,他的请求获得了批准,杨慎得以赶回新都为父治丧。在杨慎的父亲杨廷和去世后,杨慎的生活依然多舛。尽管他曾短暂地获得返回四川的机会,并在不同地区得到地方官员的善待,但他的流放生涯并未结束。杨慎在云南、四川等地的生活,虽然有地方官员的关照,但仍旧充满了不确定性和艰难。
嘉靖十七年,礼科给事中顾存仁向嘉靖皇帝上疏,请求赦免因大礼议而被贬谪戍边的大臣们,包括杨慎在内。这一上疏反映了一部分朝臣对杨慎等人遭遇的同情,以及对嘉靖皇帝坚持不赦免他们的不满。然而,嘉靖皇帝对杨慎的成见并未因时间流逝而有所改变。对于顾存仁的上疏,嘉靖皇帝的反应是厌恶和愤怒。他不仅拒绝了赦免杨慎的请求,还下令将他廷杖六十下,并贬其为庶民。这一事件再次凸显了嘉靖皇帝对杨慎的深刻怨恨,以及他对大礼议事件的敏感和坚持。
世宗以议礼故,恶其父子特甚。每问慎作何状,阁臣以老病对,乃稍解。慎闻之,益纵酒自放。
杨慎听闻嘉靖皇帝对自己的“老病”感到宽慰后,感到了极大的无奈与讽刺。在这种情况下,他选择了一种放浪形骸的生活方式,纵酒自娱,游历名胜,这也许是他对于命运不公的一种抗争和自我安慰的方式。
然而,即便在晚年,杨慎的命运依然坎坷。嘉靖三十二年,在黔国公沐朝弼的帮助下,杨慎得以举家迁往四川,寄寓江阳,这可能是他在多年流放生活中获得的一丝温暖和安慰。不幸的是,这段安宁并未持续太久,嘉靖三十七年,因被人检举揭发,杨慎再次遭受打击,被巡抚派人押回永昌,继续他的流放生涯。
及年七十,还蜀,巡抚遣四指挥逮之还。
嘉靖皇帝在位期间,尽管进行了六次大赦,但杨慎始终未获赦免,这反映了嘉靖对杨慎的深刻怨恨。
杨慎的流放生涯持续了30多年,直到他在嘉靖三十八年去世,享年72岁。杨慎的一生充满了坎坷,但他对中华文化的贡献,尤其是他在云南地区文化发展上的努力,使他成为了历史上一位令人尊敬的人物。
隆庆初,赠光禄少卿。天启中,追谥文宪。
隆庆元年(1567年),明穆宗朱载坖继位后,对前朝一些官员进行了追赠或平反,其中就包括追赠杨慎为光禄寺少卿。光禄寺是明代负责祭祀、朝会、宴享等事务的机构,少卿为光禄寺的副职,虽然这是一个荣誉性质的职位,但反映出新君对于杨慎的尊重和对其过往遭遇的同情。
到了明熹宗天启年间(1621年—1627年),杨慎进一步被追谥为“文宪”。谥号“文宪”意在表彰杨慎在文学、法度、教育等方面的贡献和影响。杨慎被追谥文宪,不仅是对其文学成就的认可,也是对其坚持理念、不屈不挠精神的一种赞扬。这一追谥,反映了后世对于杨慎个人品质和学术成就的肯定,同时也显示了随着时间推移,人们对于历史人物评价的变化和深化。
这两个事件都表明,尽管杨慎在嘉靖年间遭受了极大的不公,但他的学术成就和个人品德最终获得了明朝官方的认可和尊敬。左顺门案不仅是明朝历史上的一次重大政治事件,更是一个文人悲剧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