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烟尘中的西夏皇家庄园——苑川
历史烟尘中的西夏皇家庄园——苑川
苑川,这片位于甘肃榆中的肥沃土地,不仅是西夏时期的皇家庄园,更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节点。从汉代的牧马苑到宋代的御庄,苑川见证了中国西北地区千年的历史变迁。
巍峨的马衔山带着祁连山深切的问候,和六盘山的支脉北峦山,在榆中境内张臂一握,四条臂膀围成了一个盆地,即榆中盆地。盆底的千倾肥沃土地就是陇上名苑——苑川。
(图片来自网络)
苑川汇聚了榆中所有的精华,富饶的物产在岁月流转中滋养着苑川风华。这一切都得益于川底苑川河的饮灌。河水一衣带水,在川上摇曳着曼妙的身姿,成就了千亩膏腴之地,铺就了一条古老的经济和文化长廊。
当你沿苑川河顺水而行,穿过岁月的时空,汉代的丝绸之路从长安向西逶迤而来,飘过车道岭,来到了苑川腹地。这里水草丰美,汉王朝在此设立国家养马机构——牧马苑,从此,这片河谷平原就有了自己的名字“苑川”。唐代,丝绸之路的红丝带又一次将苑川揽入怀中,神奇的大自然和丝路人文双向雕琢和打造这片土地。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描述唐代的陇右地区:“天下富庶者,莫如陇右”,苑川成为陇右地区的“龙马沃土”。
苑川最高光的时刻出现在宋代。《资治通鉴上编》曾这样描述宋代的苑川:“金城,北临大河,西边地逼隘,南有皋兰、马衔山之阻,惟龛谷、质孤、胜如平沃,且有泉水可以灌溉,古称榆中,其地肥美。”这里的龛谷、质孤和胜如是指今天的小康营川、金崖镇来紫堡川和夏官营川三个区域。苑川,因为土地肥美、地理位置显要而彪炳司马光的《资治通鉴》。
西夏,其都城虽在兴庆府(宁夏银川),然而就在这一时期,却将苑川当成了皇家庄园来经营。《西夏书事》这样记载:“质孤、胜如二堡,古榆塞地,汉赵充国屯田所。中膏腴五十余顷,据两川水泉以资灌溉,国人(指西夏人)称为‘御庄’”。这里的“御庄”,即就是“皇家庄园”之意。
“御庄”也称“御仓”“皇庄”,是西夏供应本国重要军城的粮食生产、存储基地。西夏的皇庄并不多,常建立在平原大川、平沃肥美之地。宁夏平原上的卫宁平原“鸣沙川”,有黄河水的灌溉,是农业发达地区,西夏曾建“御仓”,窖藏米百万石;位于陕西定边的定边城,“川原厚远,土地衍沃”,西夏设御庄;另外,宋、夏沿边的“结龙珠川”等地也设“御庄”。苑川是西夏为数不多的御庄中规模较小的一个。
西夏党项族是游牧民族,每占一地,首先就要修筑粮仓,储备战略物资。景祐三年(1036年),西夏攻取河西走廊后,又挥兵南下,攻打兰州诸羌。取得胜利后,继续南侵,到达了马衔山脚下的新营黄坪。为切断榆中境内的吐蕃和马衔山北宋势力之间的联合,在马衔山通道处口,临河修筑瓦川会城(今黄坪文升小学),成为西夏在古榆中境内的第一个军事堡垒。
接着,西夏王李元昊又举兵袭龛谷,夺苑川,将盘踞在榆中地的吐蕃军驱逐出境。依托苑川有利的自然条件,在苑川筑西市新城、设御庄,僻田耕种,置仓积谷,开始了长达46年的统治。
从以上《西夏书事》的记载和《资治通鉴长编》“大军过龛谷川,秉常僭号御庄之地”的记载来看,西夏御庄的大致包括了龛谷川(今天的小康营川)以西、质孤堡(来紫堡)以东的川原区域。
御庄是西夏设在金城附近的重要产粮区,其主要功能在于生产军粮,以供应周边的军事之需。苑川土地广阔,御庄通常采用农奴式的租佃经营方式,佃耕者多为吐蕃撤离后留下的蕃部族帐,还有一些战争中掳掠来的兵卒。他们失去人生自由,被安置在御庄内耕作,靠西夏官府提供的口粮、籽种、耕牛和农具进行生产,向西夏政府缴纳分成地租。为了加强对御庄的管理,西夏在御庄中筑城堡,置戍兵,保护仓储和监督生产。
御庄中采用“库藏”和“窖藏”两种方式储存粮食,“库藏”是用木料搭建、房顶置瓦的库房来储存粮食;“窖藏”是在地上挖窖,窖向纵深延伸,再向四周扩展。工匠们将窖内壁打磨光滑,然后用火烤至窖壁干燥,形成质地坚硬的红烧土后,将草席钉于四壁;窖底铺五尺厚的稿草(谷类植物的茎),次铺两重大稕(用秸秆扎成的耙子),再铺毛毡,有效防止了窖内粮食受潮变质。
在西夏政权的统治中,苑川丰富的物产供给了瓦川会城、龛谷城、西市新城等城堡用度,苑川地区一度成为西夏重要的军粮储备基地。
元丰四年(1081年),西夏发生内乱,苑川大军被调至都城灵州平乱,瓦川会城、龛谷堡和御庄防守空虚。北宋乘机派李宪帅军进兵兰州。宋军一路势如破竹,西夏莫能阻挡。李宪首先攻破龛谷城,而后,“大军过龛谷川,秉常僭号御庄之地,极有窖积及贼垒一所,城甚坚完,无人戍守,唯有弓箭、铁杵极多,已遣逐军副将,分兵发窖取谷及防城弓箭之类”。宋军在龛谷川发现的“窖积及贼垒”就是西夏的御庄。御庄中,既有西夏窖藏的官粮谷米,也有专为保护粮仓安全而设的仓城,仓城中有捣谷工具铁杵和防守武器弓箭等。这一时期,西夏仓城的建制已经非常完备。同时也将苑川种谷的历史推至北宋时期。
元丰四年的宋夏之争,北宋军一举夺取了兰州及榆中的广大地区,洗劫了“御庄”,掘取西夏窖藏军粮,驱赶居住在苑川的西夏人,修筑了质孤堡(今来紫堡)和胜如堡(今夏官营古城),加强苑川防守。西夏人失去了御庄,含泪离开苑川,渡过黄河,悉迁天都山(今宁夏中卫市西安镇)。
此次军事行动,重创西夏政权,却极大鼓舞了北宋军民,李宪自豪地说:“今兰州贼中窖积,悉经官军开发,所余无几”;北宋大臣苏辙将胜利的消息上报宋仁宗说:“臣闻熙河(北宋设在临洮的军事建制)近日创修质孤、胜如二堡,侵夺夏人御庄良田”,仁宗皇帝听后,大喜过望,立即嘉奖李宪军。
西夏失去御庄,集结数十万大军,五次围攻兰州和龛谷,为夺取御庄做出不懈的努力。
元丰六年(1083年)二月,西夏出动数十万大军围困兰州,知州李浩率众闭城据守。路钤辖王文郁见夏军人多势众,料想守城难以维持,主动请命,率领700多军卒各持短刀趁夜色爬下城墙,突袭西夏营地。西夏军猝不及防,军中大乱,仓皇而逃。三月,西夏举全国之兵力围攻兰州,王文郁率兵拒之,经过九日的征战,杀敌无数,西夏军兵败而还。五月,西夏军又攻兰州无果。八月,西夏数十万众再攻兰州不克。第二年,西夏又出动80万精兵,大举围攻兰州。围困十多天无果,西夏军粮尽而还。
宋哲宗元祐三年(1088年)春,西夏进攻龛谷寨。寨兵及东关堡巡检等出寨迎战。混战中,双方都有很大伤亡,宋军终因寡不敌众而败退。龛谷之战,宋军战死905人,伤数千人。
西夏的军事进攻给北宋造成了很大的压力,北宋朝廷一片哗然,保守派有意向西夏议和,并提出议和条件:两国在质孤、胜如、通西、榆木岔等城寨一线划定界限。但西夏的态度非常强硬,提出必须废除苑川的质孤、胜如等处堡寨,两国界限划定在苑川以东的龛谷寨,从而将原御庄的区域重新纳入西夏版图。
最终,双方谈判没有达成协议,元祐五年(1090年)六月,西夏引军5000余人再度进犯榆中,攻陷质孤堡;十月,又趁夜色火攻胜如堡。虽然西夏做出了种种努力,然而再也没有复得苑川。
如今,西夏御庄已隐没在历史的烟尘中,苑川也几番变迁,从稻米产区、金城水烟产区到兰州蔬菜种植区,几度繁华,几经蜕变。现在,它已经成为闻名全国的“高原夏菜”主产区。陇海铁路线、312国道清付段、夏方公路等几条清晰的交通动脉线如五线谱一样铺设在苑川河谷,承载着使命的车辆如同跳动的音符,谱写着新时代华丽乐章。往昔的西夏御庄,在苑川人民勤劳双手的创造下,成为经济长廊、文化长廊和交通枢纽站。
苑川,一个堆满翠玉的地方,在新的丝绸之路上,焕发出了前所未有的勃勃生机。
本文原文来自澎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