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二陈汤中加入乌梅其效尤验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二陈汤中加入乌梅其效尤验

引用
1
来源
1.
http://www.360doc.com/content/24/0524/17/54452300_1124209113.shtml

二陈汤是中医治疗湿痰证的经典方剂,由半夏、陈皮、茯苓、甘草组成。然而,在原方中还包含一味常被忽视的药物——乌梅。本文将深入探讨乌梅在二陈汤中的重要作用及其临床应用价值。

二陈汤原用法中有乌梅1个,半夏得乌梅则燥湿化痰而无伤气阴之忧,乌梅得半夏则收敛肺气而无碍祛邪之虑。
但后世有人或虑其酸涩收敛,疑与湿痰不宜、与半夏抵触而常予舍弃;或因其属用法中的“药引子”而予忽略。
如《医方集解》《成方切用》《医宗金鉴》等均未加载述,现今临床亦多不用。
《方剂学》统编教材2版谓“近代用法,不用生姜、乌梅”;《简明中医词典》亦谓现代多不用等等。

张红丽认为,组方之要,贵在配伍。二陈汤主治湿痰证,病在肺脾二脏。方中半夏燥湿化痰,陈皮理气祛痰,使气顺痰消,茯苓健脾渗湿,以杜生痰之源,甘草调和诸药。
如此,虽兼顾痰之主要矛盾,但痰咳则不离于肺。肺者“华盖”之脏,主宣发与肃降。故治肺诸方,每每注重适合肺宣发肃降特点之配合遣药,如小青龙汤、苓甘五味姜辛汤等。本方佐入少许乌梅,味酸性涩,《本草求真》卷2云其“入肺则收”。

方中之用,细析有四:
一者,敛肺止咳,李时珍云其“止久嗽”;
二者,与半夏、生姜辛散之品为伍,则散中有收,使散不伤正,收不敛邪,恰适肺宣发肃降之主,即王好古所言:“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之意,即李时珍所谓“涌痰”之功;
三者,陶弘景云其“去痰”,即乌梅本身兼有祛痰之功;
四者,乌梅酸敛生津,可以其润性防半夏等过于辛燥,因肺者恶燥,且乌梅用量较少,不致助湿敛痰。

故此,对二陈汤中佐入乌梅,理当予以足够重视,方能全面领悟原方配合之要旨。

二陈汤中乌梅的深刻含义,尚可从《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及宋代又一著名方书《圣济总录》中找到佐证。

首先,《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用乌梅以增强化痰止咳作用。查《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四》中用乌梅方共5首,其中用量最大者达3两,除二陈汤外,其余4首均主治咳嗽痰喘。

可见祛痰止咳方中加乌梅是《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的常见用药形式,如用治一切咳嗽的杏子汤方后云:“每服添乌梅一个煎服,其效尤验”。

尤其是用治久咳不止者,常多加乌梅,或以乌梅配罂粟壳等。同时,宋代化痰止咳方中常有应用乌梅的配伍形式。

以宋代代表方书《圣济总录》为例,其中“痰饮门”用治“痰癖胁痛”的五饮丸,用乌梅1两,与方中其他主药同量;“咳嗽门”用“治咳嗽”的百部丸,“治五脏诸咳”的前胡汤,方中半夏、茯苓、甘草、乌梅、生姜并见,乌梅用至1两,另配伍前胡、麻黄、杏仁、五味子等,较好地体现了化痰止嗽、收散相合的功效特点,可与二陈汤互参。

今人孙蓉等曾就乌梅、生姜对二陈汤功效的影响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证实6味二陈汤即二陈汤原方在镇咳、祛痰、平喘作用方面明显优于4味(即二陈汤去生姜、乌梅)二陈汤;在胃排空和肠蠕动作用方面优势不如前者,仅在低剂量时6味二陈汤作用才优于4味二陈汤。

提示乌梅对二陈汤燥湿化痰(有形之痰)的影响较大,对二陈汤理气和中作用也有影响,但可被半夏、陈皮、茯苓、甘草剂量的加大所掩盖。

本文原文来自360doc.com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