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量子卫星又突破!实现实时通信,迈出全球量子网络重要一步
中国量子卫星又突破!实现实时通信,迈出全球量子网络重要一步
中国量子卫星技术再次取得突破性进展!由中科大和中科院团队研发的微型量子卫星"济南一号",将卫星重量缩减至23公斤,并通过便携式地面站实现了实时空地安全通信。这一突破为全球量子网络的建设迈出了重要一步。
传统通信主要依赖复杂的数学算法来加密信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进步,这些加密方法逐渐面临被破解的风险。量子卫星可以利用量子纠缠或单光子协议,通过量子密钥分发(QKD)技术来确保通信的安全性。一旦有人试图截取密钥,系统就能立刻发现并中断通信,从而确保通信的本质安全,这点在军事领域尤为重要。
需要强调的是,量子卫星只是通过量子纠缠或其他量子技术来分发密钥,实际的信息仍然需要通过传统加密方式传输,并不是一些人想象中通过量子纠缠来超光速或瞬时传送信息,量子纠缠瞬间传送信息是违反相对论原理的,不可能实现。
此前中科大已在2016年发射了墨子号量子卫星,重量为631公斤,在全球首次实现了超过1200公里的量子密钥分发,为科学界带来了重大突破,获得了美国《科学》杂志克利夫兰奖。
简单来说,量子卫星就是天上一个望远镜,地上一个望远镜,把它们精准对齐来传递信号。研究人员在墨子号基础上开发出了微型量子卫星济南一号,望远镜口径200毫米,整星质量96公斤,有效载荷仅23公斤,体积小但功能强大,于2022年7月发射进入500公里的太阳同步轨道。
同时开发的还有仅重100公斤的便携式地面设备,比原来的13吨降低了两个数量级,望远镜也从米级口径降到了280毫米。经过两年的测试,这套系统通过双向光通信实现了量子密钥与经典数据的并行传输,卫星一次过境完成了59万比特的安全密钥共享,这意味着走出了实现全球量子网络的第一步。
根据墨子号项目提出的目标,中国将在2030年建成20颗卫星规模的全球量子通信网络。
量子卫星安全通信的关键是保持卫星和地面站的精确对准,因为它是利用激光通信,而卫星在轨道上速度极快,每秒达7.6公里,仅10到15分钟就会掠过地面设备所在的天空,这意味着必须非常精确地相互对准才能传输和接收数据,也就是说是一对一的点对点通信。
这和马斯克星链卫星还不一样,星链卫星地面终端使用相控阵天线,无需转动就可快速跟踪多个高速运行的卫星,可快速切换保持无缝通信。而星链卫星本身采用的是Ku波段和Ka波段的高频天线,可以和多个地面终端通信。
所以量子网络可能无法建成像星链那样的大规模商用全球网络,但在点对点的高度安全通信上无疑更具优势。
研究人员目前正在研究将量子密钥分发系统集成到光子芯片中,进一步缩小卫星重量和体积,便于更快捷地部署。也在探讨白天对地密钥分发的可能性,这样就可以实现全天候的安全通信服务了。
这项研究的另一个方向是开发量子中继器,通过纠缠交换技术扩展量子密钥分发距离,从而突破单颗卫星的限制,实现更大范围的量子密钥分发,形成跨大气层和地面光纤的广域量子通信,为全球量子互联网铺平道路。
这项研究已发表在8月20日预印服务器ArXiv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