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一张照片,退休阿姨变“白肺”!“五一”旅行,警惕感染
因为一张照片,退休阿姨变“白肺”!“五一”旅行,警惕感染
“五一”假期将至,各大景区又将迎来旅游高峰。在这个欢乐的节日里,我们不仅要享受旅行的乐趣,更要关注自身的健康安全。本文通过一个真实的病例,提醒大家在旅游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健康问题。
图源: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杭州市红十字会医院)
李阿姨(化名)为了避开“五一”旅游高峰,提前报了一个云南旅游团。这次旅行让她玩得非常尽兴,但回家后却病倒了,出现高烧、干咳、全身乏力和食欲减退等症状。起初,她以为是劳累过度,便自行服用了一些退烧药。然而三天后,症状不仅没有缓解,反而更加严重。于是,她前往医院进行CT检查,结果发现肺部出现了“小白肺”的表现。
这可把她和家人吓坏了,随后,李阿姨去了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杭州市红十字会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何飞主任医师处就诊。何飞主任详细了解了李阿姨的发病过程,并询问:“你在旅游途中,有没有接触什么特殊的人或动物?”李阿姨仔细回想了一下,说:“我参加了当地的特色活动,跟鹦鹉合影,不知道有没有关系?”说着就拿出了照片给何主任看。
根据血检结果、肺部CT影像,并结合支气管镜检查,送检肺泡灌洗液,李阿姨最终被确诊为鹦鹉热衣原体感染。找到病因后,医生给予了相应的药物治疗,李阿姨的体温很快恢复正常,不久便康复出院。
春夏之交,气温逐渐升高,湿度增加,空气中的微生物活性增强,呼吸道疾病的发生率有所上升。同时,野外携带大量病原体的虫、鸟活动频繁,容易通过接触感染。此外,在旅游过程中,由于环境变化、人群密集等因素,也容易导致感染性疾病的传播。
接触野外动植物
在接触野生动物或未接种疫苗的动物后,可能会被这类动物携带的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等感染。例如被咬伤、抓伤导致的狂犬病;接触野生鸟类分泌物或排泄物导致的鹦鹉热;接触受污染的动物尿液或体液传播的钩端螺旋体病;由野生鸽子携带而导致的隐球菌感染等。
野外被虫媒叮咬
蚊虫叮咬是很多传染病的主要传播途径之一,包括登革热、黄热病等。另外,近年来较为高发的一类疾病——蜱虫感染,常通过叮咬吸血传播病原体使人、动物患病,除了会引起皮肤过敏、溃疡及发炎等表现,部分可表现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莱姆病、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等。早发现、早治疗可显著减少此类疾病的重病率和病死率。
旅行时人群聚集
大多数呼吸道传染病是由于飞沫、接触等方式传播,包括流行性感冒、支原体肺炎、新冠感染等。而旅行过程中景点人群的密集接触,也有可能增加这类疾病的感染与传播。
如何在旅游过程中预防感染性疾病发生?
- 旅行过程中如长时间人群聚集,建议带上口罩。同时尽量避免在人流密集的地方长时间停留。
- 如去野外旅行,应避免在丛林或灌木中坐卧休息。做好防蚊、防虫叮咬的准备,例如使用驱蚊用品、穿长袖长裤等。回家后更换衣物,单独放置、清洗。游玩回来及时洗澡,洗澡时要特别注意检查腋窝、腰部等容易被虫子攻击的皮肤柔软处。
- 如酒店等住宿地坐落在山地、林间等自然环境中,房间要打扫干净,检查纱窗完好,关好门窗,避免虫子飞入室内。白天一段时间内保持室内通风。
- 避免过度劳累,合理安排旅游行程,留出足够的休息时间,让身体有足够的抵抗力。
本文原文来自澎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