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世界相续:如何一念而生世界?
《楞严经》世界相续:如何一念而生世界?
《楞严经》是佛教经典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其中关于世界生成和宇宙本体的论述,体现了深刻的哲学思想。本文将为您解读《楞严经》中关于"世界相续"的三种分类:能成四大、所成四居、结成种相续,帮助您理解宇宙从混沌到形成的基本原理。
接着来讲《楞严经》的三种相续,首先是"世界相续"。前面讲了因一念妄动而生无明,也就是三细六粗,生之后便是相续,这里的世界相续又分为三种:能成四大、所成四居、结成种相续。
先看原文:"觉明空昧,相待成摇,故有风轮,执持世界。"
"解读":这里是讲生出四大的过程,先是生出"风大"。在山河大地未形成之前,宇宙洪荒时代,我们通常叫作混沌未开,就是这里讲的"觉明空昧"。觉性本来就能明,但世人坏在认定自己有这个觉,这就是知上加知,头上安头。这是真觉之体,已起妄明,遂将真空变成顽空晦昧之相,也就是这里的"觉明空昧"。
一旦认定自己有能觉,那么一定会有所觉,应该有事物来被我所觉,可是在混沌未开这个地方,什么都没有。于是大家乱动,开始寻觅能为自己所觉的东西,但是空劫时代,没有东西,是顽空;因为寻不着东西,大家昏乱一团,所以叫空昧。能所相待,所以乱动不已,这就是"相待成摇",动极生风,从而摇动成风。世间诸风,不出妄心荡动所感,可见风大之种,乃是无明妄心,一念之动相。
"因空生摇,坚明立碍,彼金宝者,明觉立坚,故有金轮,保持国土。"
"解读":这里是讲地大的生成。前面因为无明妄动,导致灵明真空,变成了顽空,也就是前面讲的虚空,你总想有个东西可以觉,但这个地方又什么都没有。然后开始摇动生风,于是由于坚固执心,越是看不见东西,越是想看见,欲明晦昧之空体,可是这个顽空之体又无法明。于是由于执心的缘故,遂乃结暗为色,而立地大坚碍之相。土与金皆坚性,俱属地大。所以世间地大,都不出妄心,坚执所感,可见地大之种,其实是无明妄心,一念之坚相生。所以"明觉立坚",就是依无明妄觉,所立坚碍之相,坚执不休,故积而成金轮,故成世界一切国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