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的情思与坚韧,高适《除夜作》与《长安三万里》的共鸣
除夕的情思与坚韧,高适《除夜作》与《长安三万里》的共鸣
在750年的一个除夕之夜,唐代诗人高适身处蓟北,写下了一首流传千古的《除夜作》。这首诗不仅抒发了他个人的孤独与思念,更是他人生起伏与波折的深刻写照。
天宝八载(749年)那个春意盎然的季节,高适的才华如同璀璨星辰,照亮了睢阳太守张九皋的心田。张九皋对高适的诗文赞不绝口,认为他是当世难得的有道之士,于是力荐他参加有道科的考试。高适不负所望,以卓越的才华成功考中进士,正式踏上了仕途。随后,他被任命为封丘县尉,开启了为官生涯的新篇章。
仕途之路并非坦途。天宝九载(750年)的除夕之夜,高适这位已届不惑之年的诗人,却孤身一人,身处荒凉的蓟北之地,栖身于一家简陋的旅馆之中。他因公务繁忙,被派往此地送兵,无法与家人共度佳节。
这一夜的孤独与对故乡亲人的思念,如潮水般涌来,冲刷着他内心的每一个角落,也激发了他创作《除夜作》的灵感。这一年,对于高适而言,无疑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他的人生轨迹从此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在旅馆那摇曳不定的寒灯之下,高适的身影显得格外孤寂。他凝视着那微弱的灯光,思绪如同脱缰的野马,肆意奔腾。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如同一条无形的纽带,紧紧缠绕着他的心田。现实的残酷却让他孤身在外,无法与亲人团聚。
这份无奈与酸楚,化作了他笔下深情的诗句:“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这不仅仅是对环境的生动描绘,更是他内心深处对人生境遇的深刻感悟与无奈。
高适并未沉溺于这份孤独与凄然之中。在《除夜作》的后两句中,他笔锋一转,以豁达的心态表达了对未来的期待与希望:“故乡今夜思千里,愁鬓明朝又一年。”这两句诗不仅表达了他对故乡的深深眷恋和对亲人的无尽思念,更透露出对人生无常、岁月匆匆的无奈与感慨。但在这份无奈与感慨之中,他依然怀揣着希望的光芒。他知道,无论岁月如何变迁,那份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都会成为他前行的动力,支撑着他走过人生的每一个坎坷与波折。
这一年,对高适而言,无疑是一个重要的分水岭。尽管他此前已考中进士,但仕途之路却并非一帆风顺。正是这些挫折与磨难,铸就了他坚韧不拔的性格和对未来的坚定信念。在《除夜作》中,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他对过去的回忆与感慨,更是他对未来的憧憬与期待。
电影《长安三万里》也深刻展现了高适的这种坚韧与希望。在影片中,高适经历了无数的波折与磨难,但他从未放弃对梦想的追求。他与李白、杜甫等人的交往,不仅让他结识了志同道合的朋友,更让他看到了人生的无限可能与希望。这种对未来的期待与希望,使他在面对困难时更加坚定和勇敢。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李白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豪情壮志与坚定信念。
《除夜作》与电影《长安三万里》中的高适形象相互呼应、相得益彰,共同展现了这位伟大诗人的内心世界和人生经历。通过这首诗和这部电影,我们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高适在除夕之夜写下《除夜作》时的孤独、思念与希望。他的坚韧与乐观、对亲人朋友的珍视以及对梦想的执着追求,都跨越了时空的界限,与我们产生了深刻的共鸣与感悟。
站在2025年甲辰龙年除夕,回望750年庚寅虎年除夕高适在46岁写下的《除夜作》以及与之相呼应的电影《长安三万里》,我们不禁感慨万千。在这个团圆与思念交织的时刻,我们仿佛能穿越时空的阻隔,深切感受到高适从考中进士到被授职封丘县尉,再到除夕之夜孤独思念的那份跨越千年的情感。他的故事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我们前行的道路。
《除夜作》不仅抒发了他个人的孤独与思念,更是他人生起伏与波折的深刻写照。正是这些经历铸就了他坚韧不拔的性格和对未来的坚定信念,使他的人生翻开了新的一页,开启了更加波澜壮阔的旅程。高适的坚韧、乐观与对未来的期望,在这首诗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
愿我们在新的一年里,能够像高适一样,保持一颗坚韧不拔的心,勇于面对生活中的每一个挑战与困难,同时珍惜与亲人、朋友之间的情感纽带,共同创造更多美好的回忆与时光。他的故事与诗作告诉我们:无论身处何种困境与挑战之中,只要我们保持积极的心态,勇于追求梦想与希望之光,就一定能够跨越重重困难与阻碍,迎接更加美好的未来。祝大家除夕快乐!蛇年大吉!福气满满!